1項目背景及概況
北方某渠道存在水體黑臭現場,該渠道有兩條支流。兩條支流與區域內村鎮河渠相通,構成區域的排瀝、排污水系網絡。汛期雨水及旱季污水經泵站提升后排入外河。
2黑臭成因分析
只有在系統分析城市黑臭水體水質水量特征及污染物來源的基礎上,結合環境條件與控制目標,才能科學制定黑臭水體整治的技術路線,明確整治工程的設計思路與方案。因此,本文首先從水體污染源調查、排水設施概況和沿岸環境現狀三方面進行論述,以尋求該渠道水體黑臭的成因。
水體污染源調查。本次整治的河道污染源主要來自于兩條支流,該渠道沿線的排污口直排入水體的企業、居民生活污水,洗浴中心、餐飲業的商業廢水也是造成水體污染的來源。
點源污染情況,根據現場測繪資料,共有8處污水直排口,其中5處位于該渠道兩岸,1處位于支流A,2處位于支流B。

內源污染方面,該渠道以及兩條支流的底泥厚度在0m~0.4m,但是河底起伏比較大,內源污染主要來源于水體底泥中所含有的污染物以及水體中各種漂浮物、懸浮物、岸邊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華藻類等所形成的腐敗物等。

排水設施概況,該渠道流域屬于農村及城鄉結合部,沒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流域范圍內共有10個行政村,每個村均布置了污水管道收集生活污水并排至各村的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的水排放至臨近溝渠內。

沿岸環境現狀,護坡上生長的植物除高大喬木外無人工栽種的植物,部分護坡無植物生長,黃土裸露或堆滿垃圾。河岸上電桿林立,高壓線塔也是緊鄰干渠。沒有完善的路網,建設用地缺少合理規劃,干渠兩側建筑多為工業廠房,有少量商業及居住用房。在雨季降雨時,垃圾、泥土隨著雨水進入干渠,造成干渠漂浮物,沉積物增多。兩側護坡植被均為自然生長,下游植被狀態較好,上游段護坡植被稀疏,黃土裸露。

綜合以上因素,經分析得出,該渠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①排水體制不健全
該渠道流域范圍為城鄉結合部,大部為農村,沒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和排水設施,僅居住區的生活污水有集中收集、處理系統。初期雨水直接散排入河,工廠、禽畜、水產養殖場的污、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河,對干渠的水質造成嚴重污染。
②河道淤塞,水體流動性不好
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隨意丟棄,干渠維護管理不善,致使干渠有淤塞情況,嚴重影響了干渠的過流能力,大大增加了區域內澇發生的風險。同時河道底泥也會造成內源污染,底質污染及底質沉積物的再懸浮是黑臭形成的另一個原因。污染物積累沉積,當周圍環境改變時,污染物質從底泥中釋放,造成水質變壞,成為污染源。
③河道沿線治理力度有待加強
對干渠水體保護治理力度不夠,河坡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堆放,建筑侵占河坡現象嚴重,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現象嚴重。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及時組織人員,清理水體中的垃圾和淤泥,保持水體中生態穩定。
3工程目標任務及設計方案
根據黑臭水體成因及治理要求,確定的本工程目標任務如下:
以“水清、水動、水美”為目標,追本溯源,查清原因;河道清淤,消除內源污染,恢復河道容量;控源截污,除旱天污水直排;生態修復,強化效果;強化管理,長治久清。設計思路如下:
1.截污管道布置:封堵干渠沿線排污口、鋪設截污管道,收集污水排至污水處理站。具體方案為:區域北側在某干渠東岸修筑道路、鋪設截污管道,區域南側的截污管道布置在干渠東側的現狀路上。
2.污水處理站布置:區域北側設置污水處理站,將截污管收集的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尾水排至某干渠進行補水,位于某干渠西側。區域南側的污水處理站設置在工廠區域以西。
3.支流匯入減污方案:某干渠有兩條支流匯入,兩條支流均為農村排灌渠。自某干渠開始支流A向上游510m、支流B向上游660m范圍內,本次治理工程擬通過實施底泥疏浚、種植水生植被,對兩條支流進行減污治理。
4.污水處理工藝方案:通過MBR工藝與MBBR工藝比選,并根據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的應用案例總結,MBR工藝使用更為廣泛,處理效果更好,因此采用MBR工藝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
5.河道底泥污染控制方案:根據某干渠、支流A、支流B的測繪資料,三條河道中僅某干渠的淤塞情況較嚴重,因此本工程將對某干渠進行底泥疏浚。兩條支流采取原位生物修復技術處置底泥。
6.河道底泥處置方案:根據某干渠的底泥檢測報告,底泥中有機物、化學污染物含量低,可以經過脫水處理后回用作為填方材料使用,而干渠雖然地處農村,但是無可用空地用于底泥晾曬脫水,因此采用移動式污泥脫水機對河道疏浚底泥進行脫水處理。
7.生態修復工程方案:采取改善基底條件、曝氣增氧技術、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技術,使得河道生態系統穩定,從而使河道水體長期達到“河清、景美”的效果。
8.生態護坡工程方案:采用三維水土保護毯護坡,有效防止雨淋沖刷,便于植物生長,綠化效果好,使景觀效果能夠較好的與干渠兩側融合。

4結論
某干渠黑臭水體整治工程設計思路遵循“明確目標,整體規劃”、“因地制宜,標本兼治”、“生態改善,長效保持”的原則,從區域概況、水體污染源調查、排水設施概況、沿岸環境現狀調查等方面,全面調查分析水體現狀及黑臭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以“水清、水動、水美”為目標,并結合現狀,對設計思路進行科學制定及梳理,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就地處理、活水補水等工程方案,實現旱天污水不出流,進一步提高干渠生態凈化能力,徹底消除黑臭現象,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 劉劍)
來源:城建水業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