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成熟女多多网,理论在线好妈妈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中国女优无码

業務交流

行業熱點

國際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務交流 > 行業熱點
結合“藍綠灰”系統治理城市“看海”
發布日期:

近年來每逢雨季,我國城市內澇問題凸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城市“看海”也成為城市規劃建設領域的痛點。今年6月以來,我國暴雨明顯增多,多地發生了嚴重的城市洪澇災害,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城市的正常運轉和市民的生活生產產生了很大影響。
  城市內澇是指城市范圍內的強降雨或連續性降雨超過城市雨水設施的消納能力,從而導致城市地面產生積水現象。我國城市內澇的客觀成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降雨特征,我國大部分地區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暴雨雨型與歐洲相對均勻的降雨不同,我國大部分城市多為單峰型或雙峰型雨型,即短時強降雨多,雨急、雨大,容易形成城市內澇。二是氣候變化問題,我國地處地球環境變化速率最大的季風氣候區,受此影響,不同區域的降水強度及持續時間增加,客觀上加劇了城市內澇災害。三是城市山水自然格局特征,我國很多城市為依山傍水的發展格局,城市內澇的形成往往受到山洪、外江洪水、風暴潮等外部區域性洪水的影響。例如:武漢、南京、南寧等城市,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其城市內澇往往與外江高水位頂托密切相關;福州、昆明等山地城市,其城市內澇問題與城市外圍的山洪入城密切相關;今年發生嚴重內澇的歙縣、陽朔等地,均與區域性洪水入城有密切關系。
  從城市開發建設角度來看,城市內澇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快速城市化過程中藍綠空間保護不夠,地表過度硬化改變了水文狀態。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在一些不正確的城市發展觀念的影響下,城市發展與水爭地,不同程度地侵占了城市及周邊山林、河流、坑塘、濕地、河漫灘、自然低洼地等可以“滲水、滯水、蓄水”的藍綠空間,破壞了原有的山水格局肌理。“水泥化”“硬質化”地面不斷擴張,導致城市的熱島和雨島效應增強,城市短時強降雨因此增多。同時也改變了城市暴雨徑流形成條件,使得徑流系數增大、匯流時間縮短、洪峰流量增大。具體到城市內部,由于歷史原因,很多城市建成區建筑密集,水系和綠地等藍綠空間嚴重不足,缺少超標降雨徑流的調蓄空間,容易引發和加劇城市內澇。
  二是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豎向管控不足。
  城市開發建設中,豎向管控不到位,為了片面追求場地平整、道路順直,改變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和排水分區。一方面容易造成原有排水通道被侵占或阻塞,強降雨時澇水無法順利排放形成內澇;另一方面導致城市原有排水系統承擔了過多雨水徑流,加重排澇壓力。例如一些低洼小區、低洼道路、下凹式立交橋等,不僅向外排水困難,而且周邊地勢高的地區的客水大量匯入,以致汛期經常發生嚴重積水。
  三是城市開發建設“重地上、輕地下”,排澇能力建設滯后于城市擴張。
  在過去這些年的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地方政府往往更加重視地上的“面子”問題,輕視了地下的“里子”問題,導致排水系統建設標準低、歷史欠賬多、排水不成體系。例如,部分城市老城區在進行更新改造時追求資金平衡,致使開發強度越來越高,而原有的排水系統沒有同步提升改造,從而加大了老城區內澇風險。
  四是維護管理水平不高。
  很多城市由于排水管理部門長期缺少維護人員和資金,出現了排水設施淤堵、老化、斷頭管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內澇防治能力的提升。此外,一些城市由于老城區合流制面積大以及雨污混接多,從而導致雨天污水入河問題。在人員短缺的情況下為了應對水環境等考核,采取了封堵雨水排口、排口設置閘門等快速便捷卻不恰當的做法,加上調度不及時,容易發生一遇到中小降雨就嚴重內澇的情況。
  城市內澇不但對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產生危害,還增加了城市公共衛生風險。因此,城市內澇防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體現,是促進城市安全發展的重要舉措。2020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救災工作時指出,要全面提高災害防御能力,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
  從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角度出發,系統治理城市內澇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明確思路,持續投入。
  城市內澇防治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自然、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具有一定的長期性。城市規劃建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雨洪和諧共處、協調發展。要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統籌防洪和內澇,協調內澇防治和水環境治理,做好頂層的科學規劃和系統設計,明確建設任務,久久為功,持續投入,切莫汛期過后 “好了傷疤忘了疼”。
  香港年均降雨量達到2400毫米,每年都遭受臺風和暴雨襲擊,曾經飽受內澇困擾。為此,香港渠務署1994年啟動全港12個片區的雨水排放研究,并不斷完善,明確建設任務,持續投入近300億港幣開展截洪、調蓄、治河等工程,內澇點由1995年的90個逐步減少為2020年的5個,其中位于建成區域的內澇點僅剩一處。
  二是“藍綠灰”相結合,系統提高城市韌性。
  市政排水管道等灰色基礎設施一般主要針對高頻率和低重現期的降雨徑流,老城區的管道提標改造工作往往受制于地上、地下空間緊張和社會影響。應從城市所在流域的尺度,加強城市周圍山體森林、濕地、草地等天然持水地區的保護和修復,盡可能地減少暴雨徑流進入城市的總量和峰值。在城市內部,充分發揮城市河湖水系、濕地、河漫灘、自然洼地等藍色空間以及山體、各類城市綠地、河道緩沖帶等綠色空間對雨水的滲透和滯蓄功能,與排水管網、泵站等灰色基礎設施聯合,使用空間組合的方式,提高城市的復原能力和韌性。
  對于老城區,合理構建雨水徑流與綠地、廣場等開敞空間以及體育場等公共設施的豎向關系,承擔超標降雨的調蓄功能,實現“一地多用”,綜合解決內澇災害問題。例如:日本一些城市利用公園綠地、球場等區域,通過合理豎向設計與管理,在發生極端降雨時,“兼職”承擔雨洪臨時調蓄功能;香港為了提高內澇防治能力,在密集建成區內建設4座地下蓄洪池,總容積達到18.7萬立方米,地上是賽馬場、公園、球場等市民休閑娛樂空間,實現“一地多用”。
  三是以排水分區為單元強化城市豎向管控。
  因為水具有不可壓縮性,所以雨水徑流的滯蓄和排放實際上是空間問題。應基于水的自然流域屬性,結合城市空間布局,堅持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則,合理劃定排水分區。排水分區劃定后,不可因城市建設隨意調整。強化各分區內的主要豎向關系和澇水行泄通道的規劃建設管控,不可因項目建設而阻斷,尤其對于軌道交通、高速路、產業區等重大項目的建設,應充分論證,避免阻斷城市排水通道。
  四是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可以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從而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應在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加強管控,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指標作為管控要求,讓海綿城市理念成為習慣。在新、改、擴建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維持或恢復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更新,“聚沙成塔”提高城市內澇災害應對能力。
  五是提高管理水平,強化應急能力。
  城市內澇治理涉及規劃、建設、水利、環境等多個部門,應強化部門協同,協調排水防澇和區域防洪,統籌水安全保障與水環境治理。借助智慧水務和應急設施,提高城市內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發表:2020年8月24日《中國建設報·中國美麗城市》第6-7版 )
2023-10-30T01:30:21.png
張春洋
  男,1985年出生,201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環境系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得工學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現任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生態市政院生態環境所所長。參加工作以來,主持和參與城市規劃設計、科研課題、公益服務等50余項,包括各級城鄉規劃中的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排水防澇綜合規劃、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水專項課題研究等,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各省市規劃設計獎等10余項,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
來源: 美麗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