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介紹了上海加強管網水質管理情況,多年來水廠出廠水平均濁度0.08 NTU,管網水平均濁度保持0.11 NTU,僅增加0.03 NTU,采取管網補氯等措施降低出廠水余氯,使管網余氯更穩定平均,改善供水口感。開展管網綜合指標檢測,科學評價管網水質,確保管網水質。對上海二次供水改造提出設想和建議。
陳國光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水質管理,水質分析,凈水工藝。
相關閱讀:
給水排水 |上海市《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實施步驟與措施
給水排水 |精準加氯降低消毒副產物!
01上海供水基本情況
供水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原水、制水、輸配到二次供水,整個系統各個環節都需要加強水質管理,才讓用戶用上好自來水。上海市中心城區供水基本情況,中心城區有15家水廠,供水能力856萬m3/d。中心城區管網輸配基本情況,DN≥100管網長度共18 139 km,其中灰口鑄管4 212 km,占23.22%,鋼管874 km,占4.82%,球墨鑄鐵管8 570 km,占47.25%,球態鑄鐵管87 km,占0.48%,PVC管1 675 km,占9.23%,PE管2 369 km,占13.06%,其他管材352 km,占1.94%,上海中心城區DN≥100管材以灰口鑄鐵、球墨鑄鐵、PVC、PE管材為主。中心城區共有54座泵站,其中水庫泵站34座,庫容量約73萬m3,增壓泵站20座,構成上海市供水輸配系統。
上海市中心城區約有14萬個水箱,地下蓄水池約7 000多個,平均供水壓力200 kPa,1~3樓為直供水,4樓以上為水箱供水,構成了上海市二次供水模式。2019年底,2000年以前建設的房屋均進行二次供水改造,供水部門接管,但供水模式沒有變化。
加強管網水質管理,管網水平均濁度逐年下降。
2018年底中心城區有617個采樣點,150多套管網在線水質濁度、余氯儀,供水企業每個管網點每月檢測二次,供水調度監測中心監管每月監測一次。
表1是上海15家水廠36根主要出廠管每小時一次出廠水濁度監測數據,每月約26 000個數據,全年約312 000個數據平均值,以及供水調度監測中心全年6 000多個管網水樣監測數據平均值,由于加強管網水質管理,近10年管網濁度逐年下降,管網濁度增加穩定在一定范圍內。
表1 近10年出廠水、管網水、管網濁度增加值(單位:NTU)
2000年時上海出廠水平均濁度0.31 NTU,管網平均濁度0.55 NTU,增加值0.24 NTU。
02上海管網水質管理做工作
2.1 思想重視、全員參加、制度保障
以前認為保證供水水質主要是制水部門的工作,供水管理部門很少參與水質管理工作,但供水水質提高需要全過程控制,尤其管網水色度、濁度、余氯等指標與供水部門有密切關系。2000年以后,上海要求供水部門加強管網水質管理,出廠后的濁度增加值作為供水部門的一個考核指標。供水部門有專門的管網水質管理人員,有的還成立管網水質管理部門,層層落實,制定一整套管網水質管理制度。
2.2 制定新鋪、改造管網沖洗制度
一般管網沖洗水量是管網容積的10~13倍,主要靠排管把管內清理干凈,而不是靠沖洗。新鋪和改造一定口徑管網均要召開例會制定水質方案,并嚴格執行。上海地標實施,管網沖洗濁度驗收標準也相應調動為0.5 NTU,同時制定管網沖洗閥門開啟制度,管網閥門開啟速度與管網水質有密切關系,因而管網開啟必須要滿足水質要求,根據管網水濁度情況調整閥門開啟速度,如管網水濁度超過0.5 NTU,閥門就停止開啟,有些閥門開啟需要幾天才能完成。
供水部門制定三對沖洗制度,不同季節對管網末梢和管網薄弱環節安排不同管網沖洗制度,確保管網水質。
制定每年的管網改造計劃,不僅管齡長的管道要進行改造,對管網水質影響嚴重管道也要制定年度改造計劃。
2.3 加強管網水質信息管理,進一步提高供水水質
(1)上海市在管網泵站安裝150多套在線水質儀表,動態了解管網水質,基本每3個人工采樣點設置一個在線水質點。2010年前,上海已在管網和泵站安裝了150多套在線水質儀表,將在線信息及時傳送至供水管理部門和政府監管部門,實時了解管網水質動態,管網水質有問題及時處置。
(2)供水管理部門負責3類水質投訴處置工作,水質問題及時提交至供水管理部門處置,做到件件有落實,盡可能減少重復投訴。
(3)供水管理部門負責管網和二次供水采樣點設置維護工作,管網和二次供水水質檢測中發現問題及時處置,確保各項指標合格。
2.4 合理科學制定管網綜合指標
(1)不同季節制定不同出廠水余氯要求,因為夏天管網余氯消耗較多,可適當提高出廠水余氯,并要求一廠一方案制定出廠水余氯要求,根據水廠供水范圍及管網余氯情況,精細化管理,同時要求水廠出廠水余氯保持穩定,做成直線,用中心度考核水廠出廠水余氯。如出廠水中心度余氯0.9 mg/L,出廠水余氯在0.8~1.0 mg/L合格率要達到95%。
(2)充分發揮場外水庫增壓泵站補氯作用,上海中心城區現有54座水庫和增壓泵站,每個泵站均有補氯設施,適當降低出廠水余氯,保持管網余氯平穩。
(3)每個管網采樣點余氯不能小于0.30 mg/L,因為上海中心城區二次供水仍有14萬個水箱,夏天水箱余氯每天降低40%,確保到用戶余氯大于0.05 mg/L。如果某采樣點余氯小于0.30 mg/L,附近泵站適當提高出站余氯,或管網點放水,加快水體流動,提高管網點余氯。
(4)上海根據原水水質情況,水廠采用游離消毒、化合氯出廠的消毒方式,管網中三鹵甲烷不會增加,管網余氯降低速度較慢。如2018年出廠水和管網水中三鹵甲烷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2018年出廠水與管網水三鹵甲烷變化情況
化合氯出廠,對應水廠管網水三鹵甲烷于出廠水三鹵甲烷相比基本沒有變化。
(5)化合氯出廠水在管網中亞硝酸鹽生成情況。化合氯出廠水管網中消耗氯,氨就會升高,遇到管網生物膜等還原物質,氨就會生成亞硝酸鹽,一般氯氨比控制在4∶1左右管網中生成亞硝酸鹽的可能性較小。每月抽10%左右水樣檢測管網水中亞硝酸鹽。2017年、2018年管網水亞硝酸鹽情況如表3、表4所示。
表3 2017年管網水亞硝酸鹽檢測情況
表4 2018年管網水亞硝酸鹽檢測情況
由表3、表4所示,管網水中亞硝酸鹽升高,說明管網水質不穩定。WHO第四版指出,如管網水中亞硝酸鹽較長時間達到0.2 mg/L,說明管網水質不穩定,微生物復蘇的可能性較大。從以上數據分析,上海管網水質總體較穩定。上海地方標準亞硝酸鹽限值為0.15 mg/L,供水企業管網水亞硝酸鹽大于0.10 mg/L就需要放水沖洗,加快水體流動,確保管網水質。
這些綜合性指標的制定和檢測工作是確保管網水質的重要保障。
由于歷史原因形成了上海目前的供水方式和二次供水模式,上海具有全國最大的二次供水規模,二次供水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上海供水能力和供水水質標準的提高,二次供水要求也不斷提高,需要專業化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二次供水方式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同時要學習國內外二次供水方式。
2.5 上海二次供水情況、設想和建議
上海正在開展長江水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到2025年上海1 250多萬m3/d全部實施深度處理工藝。除了管網輸配,管網二次供水是確保水質符合上海地方標準的關鍵。上海管網水水質管理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中心城區每年約有3 000件用戶投訴水質問題,主要是水黃、水混、水有異味、季節性二次供水紅蟲問題,而這些問題70%以上是二次供水投訴,因而仍需要我們管網精細化管理,管網水質投訴件件有落實,提高二次供水改造標準,實施二次供水專業管理,逐步減少供水水質投訴,使上海供水水質更好。
目前上海已對2000年以前建造的住房進行了二次供水改造,大部分也已接管,但仍有幾億平方米2000年以后建造的住房尚未接管,可能部分仍需要改造。以下對二次供水方式、二次供水改造、二次供水管理提出一些設想和建議:
(1)水廠輸配與二次供水應統籌考慮,把二次供水設施作為供水的一個組成部分。
(2)幾十年前上海供水能力不足,需要夜間將水存在二次供水水箱,確保居民用水,隨著上海供水能力的不斷提高,在現有輸配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減少二次供水設施,有利水質提高。
(3)二次供水改造應相對集中,如江蘇姑蘇地區、上海松江、青浦區都做到二次供水相對集中,盡可能減少二次供水設施和停留時間。蘇州地區1 900戶集中2個不銹鋼水箱,松江、青浦二次供水設施也相對集中,最大小區3 000多用戶采用2個不銹鋼水箱,盡可能縮短二次供水時間,一般水箱停留幾個小時。
(4)供水水質保障要從出廠、輸配、二次供水到用戶龍頭全過程考慮,要確保用戶用上好的自來水。
(5)二次供水改造標準必須提高,要有與儲存食品一樣儲存的理念,改造后必須保證設施不影響供水水質。目前國內外二次供水水箱、水泵、管材大部分采用不銹鋼材料。
(6)新建小區應與開發商溝通,采用相對集中的二次供水方式,同時必須提高二次供水標準。
(7)接管前必須對每個小區的二次供水改造方案進行評估,確定采用何種二次供水方式,決不能將原有的供水方式作簡單的二次供水改造。
(8)二次供水管理應專業化、信息化,可以做到無人看守,將二次供水監控數據、視頻傳送到二次供水管理部門,實施專業化管理。
(9)自來水能否直飲,不僅要靠供水部門努力,還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配合,要做好宣傳。居民家中使用的管材、龍頭一定要符合要求,對衛生條件也應有一定要求,較長時間不使用的水管存水需要放水。
2.6 現已改造二次供水情況
目前全國都在實施二次供水改造,現將江蘇蘇州、上海松江、青浦的二次供水改造情況作一介紹。
蘇州姑蘇區某小區用戶約1 900戶,1~2層200戶,3~11層600戶,12~20層600戶,21~30層500戶,由7~8幢高層組成。改造相對集中,采用2個不銹鋼水箱,每個水箱約70~80 m3,采用3組泵直供,2014年建成至今,用戶水質有很大提高,水箱停留時間4~5 h。江蘇省二次供水改造基本采用水箱相對集中,管道使用不銹鋼材料,無人看守,信息傳送至自來水公司二次供水辦公室,有專人管理。
上海松江區改造480萬m2,也采用相對集中的方式,將原有總容量36 000 m3的3 279個水箱改建成78個不銹鋼水箱,容量5 633 m3,改造12座泵房,新建66座泵房,有24個小區壓力條件較好,采用直供水。
上海青浦區改造760萬m2,同樣采用就相對集中的改造方式,改建154座泵房,新建113個不銹鋼水箱,總容量8 747 m3,變頻供水,有9個小區有條件允許采用無負壓供水,取消3 047個屋頂水箱。
以上海松江3 279個水箱改造成78個相對集中不銹鋼水箱為例,每年減少的6 400個水箱清洗、化驗費用遠多于增加的電費,而且水箱相對集中,水箱停留時間縮短,水質進一步提高,從管理角度也有利于降低成本,管網輸配也基本沒有壓力。
以上3個區二次供水改造均采用相對集中供水,采用不銹鋼材料,停留時間減少。二次供水改造、管理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上海還有幾億平方米2000年以后建造的房屋尚未接管,以上的二次供水改造經驗值得借鑒。
03小結
供水水質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選擇好原水,水廠要選擇合適凈水工藝,管網輸配過程盡可能減少對水質的影響,二次供水也是關鍵。只有全過程加強管理,提高水質管理水平,才能確保用戶用上好的自來水。( 陳國光)
來源:給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