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成熟女多多网,理论在线好妈妈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中国女优无码

業務交流

行業熱點

國際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務交流 > 行業熱點
城鄉供水一體化規劃設計的思考—以樅陽縣為例
發布日期:

進入十四五以來,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中央及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供水保障問題。為消除當下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改善農村供水狀況,要求進一步優化農村供水格局,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城鄉一體化等規模化工程建設,通過農村供水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根據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發展要求,給各地供水領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僅安徽省十四五農村供水投資將達273億元。但農村供水與城市供水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如何更好做好規劃設計工作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以樅陽縣為例,對城鄉供水一體化的規劃設計提出幾點思考。

1.農村供水存在主要問題及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農村長期存在的飲水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已基本解決,與過去相比,農村供水已發生較大改觀;與發展相比,農村供水短板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總體水平與城市供水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面對變化和發展的農村社會經濟環境,解決當前農村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存在的投資、標準、長效機制等現實問題,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戰略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十一五至十三五建設情況來看,農村飲水工程在“供”、“需”、“建”、“管”四個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供”:

(1)水源水質難保障。農村供水未統一規劃,受資金限制及行政劃分的限制,原供水按就近取水原則,保障率及水質安全風險率考慮較少,造成取水口眾多,水源保護難度大。

(2)供水規模難確定。農村人口節假日變化大,農村空心化嚴重,取值標準偏低,造成節假日供水不足。

(3)供水分區難劃定。農村地區農村飲水工程未對縣域進行統一的科學規劃,僅從資金、行政界線考慮,造成供水分區不合理。

(4)點多面廣,農村用戶居民點分散,長距離支狀管網末端水質難保障。

“需”:受農村地區人口遷移變化趨勢,農村人口逐步減少,但節假日期間人口驟增,且隨著農村改水改廁工作的推進,農村用水量日趨增加。造成農村地區用水量變化大、水壓需求不均衡、人口數量節假日變化大的特點。

“建”: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建設戰線長,周期長:農村供水涉及千家萬戶,居住條件復雜;有些住戶尋找各種理由戶前不讓開挖,協調難度大;施工作業面條件受限,難以按圖施工。

“管”:設施分散,傳統方式難以應對;管網漏損控制、維修難。農村供水工程面廣量大,單個工程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管理難度大。不少村鎮供水水工程只有1~2個人管理,且多為沒有經過培訓的農民,其技術水平較低、管理意識淡薄。

農村供水問題可以歸納為兩大方面:一是“先天建設不足”,二是“后天管養薄弱”。其中,后天管養的問題比先天建設的問題更加突出,是主要矛盾。從相關部門調查的問題上來看,“管養”的問題數量是“建設”的三倍。如果無法解決“管養”的問題,建設投入再多也很難奏效。

2.城鄉供水一體化規劃設計目標

城鄉供水一體化一般以縣域為單位,統一規劃、統籌建設,以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和規模化供水工程為主,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為輔,分散式供水工程為補充的供水工程體系,實現全民覆蓋,城鄉共享優質供水服務的供水保障模式。目前普遍認為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實質不在于城市和鄉村的供水系統必須存在物理上的連接(比如同一個水源、供水管網聯通、同一個水廠),而在于鄉村居民能享受到和城市用戶同樣標準的自來水、同樣標準的供水服務,城鄉供水一體化更重要的是目標、是效果。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打破二元割裂的局面,建立各區域性水廠范圍內“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的城鄉一體化供水運營管理體制,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是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最終目標。

3.城鄉供水一體化的設計實踐—以樅陽縣為例

3.1項目簡介

樅陽縣農村自來水并網PPP項目由北京首創股份、中鐵上海工程局、合肥市市政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項目總投資14億元,工程包括新建取水工程、新建凈水廠、現狀水廠改造及配水管網工程。樅陽縣位于安徽省銅陵市,面積1808.1平方公里,下轄22個鄉鎮。原共有47處集中供水工程。大部分農村自來水廠水源選址不合理,取水能力不足,枯水期取水保證率低,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隱患和水質風險。且大部分水廠維護管理不到位,設施老化嚴重,部分水廠實行限時供水的模式。還有部分自來水廠未建立有效的消毒系統,出水水質不達標,嚴重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2018年樅陽全面啟動農村自來水并網改造工程,擬在3年內實現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服務。

3.2規劃設計方案

(1)水源選擇

通過調研現狀碼頭、排污口情況,對用水地區分布、長江岸線條件進行分析后,棄用水質水量保障率不高的小型河流、水庫水源,將現狀47個取水口,整合為4個取水口。選擇擇水源水質好,水量有保障的菜籽湖和長江水源。新建菜子湖雨壇(近期5萬噸/日,遠期8萬噸/日)、長江湯溝(近期3萬噸/日,遠期5萬噸/日)及長江老洲(近期5萬噸/日,遠期15萬噸/日)三個水源取水口,保留縣自來水廠5萬噸/日長江取水口,實現全縣供水水源的安全保證。

(2)水廠布局

本工程將全縣供水分為4個區(不含江心洲),兼并聯網小水廠形成4個規模水廠,整合水源水質差、建設標準低、制水工藝落后、管理不善的現狀46個小型水廠。四個分區分別為:雨壇~錢橋片西北部供水區(覆蓋雨壇、義津、麒麟、錢橋四個鄉鎮),建設雨壇水廠(近期5萬噸/日,遠期8萬噸/日);樅陽~白柳片南部供水區(覆蓋樅陽縣城、官埠橋、會宮、藕山、浮山及白柳六個鄉鎮),擴建縣水廠至8萬噸/日;湯溝-白梅片中部供水區(覆蓋湯溝、金社、項鋪、及白梅四個鄉鎮),新建湯溝水廠(近期3萬噸/日,遠期5萬噸/日);老洲-錢鋪片東部供水區(覆蓋老洲、陳瑤湖、周潭、橫埠、錢鋪及普濟圩農場五個鄉鎮及一個農場),新建老洲江北水廠(近期5萬噸/日,遠期15萬噸/日)。

樅陽縣供水分區圖

(3)管網及加壓泵站布置

規劃“三橫四縱”的干管體系,新建9座區域加壓泵站及2800km配水管網覆蓋全域。片區之間獨立運營又互聯互通,實現了“水源互調、片區互濟”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通過管網水力平差計算合理布置管線,配水干管路線主要沿交通干線輻射,升級改造老舊管網。強化各片區高位水池、加壓站的規劃和建設布局,站在全縣一盤棋的高度統籌新建一批高位水池和加壓站,為供水管網“互聯互通”和“增擴”墊定基礎。為適應農村地區日變化系數、時變化系數大的特點,加壓泵站設計采用無負壓+清水池的模式,對平時用水量小充分利用高水頭,節假日用水高峰期切換至清水池模式,既保障了用水安全又充分節能。

(4)項目信息化建設

通過管控平臺基礎構架的搭建實現水廠及泵站的自動化,實時監測出水水質、設備運行狀態,自動調控供水流量及壓力等,為應用系統提供數據支撐。同步建設以管網GIS系統為基礎,提高供水效率逐步建成廠網站一體信息化調度平臺,從而形成集生產運營中心和管理信息化調度中心的智慧水務系統。

(5)水廠工藝

水廠工藝設計既注重水質安全又注重降低運營費用,采用運行成熟穩定的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V型濾池+成品次氯酸鈉消毒處理工藝。水廠設置應急活性炭、高錳酸鉀處理設施,設置前加氯、強化常規處理措施,以應對各種緊急水質事件。

雨壇水廠效果圖

老洲水廠效果圖

3.3項目成效

(1)雨壇、湯溝、老洲三座水廠已投入運營,開啟供水鄉鎮全覆蓋、城鄉供水“同質同網”新時代。

(2)基本完成到村到戶全覆蓋,城鄉供水一體化“大動脈”完全打通,結束“住在長江邊,不飲長江水”的歷史。

(3)水質變得安全潔凈,水質水廠出水濁度低于0.5NTU,水量更加充足,水壓也更加穩定,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樣高質量的、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供水。

(4)用戶的投訴率大幅下降,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5)《人民日報》《學習強國》《安徽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和各級電視臺都對樅陽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進行了報道。

《人民日報》刊發報道《安徽樅陽推進供水一體化城鄉同飲一江水》

4.城鄉供水一體化規劃設計總結

(1)提高規劃站位,把農村居民飲水安全作為第一要務。不能單純以經濟性作為規劃的唯一標準,農村地區地廣人稀,供水管網長,投資大,收益低,應以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及健康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將分散的居民點合理納入規劃。

(2)優化水源選用,合理分區,管網互聯互通。發揮規模效益,形成大水源大水廠,打破行政區劃界線,根據地形、水源、人口分布合理分區,加強主管網建設形成互聯互通供水管網格局。

(3)合理預測供水規模。供水人口以戶籍人口為計算依據,鎮區與農村采用差異化預測,人口結合現狀人口及規劃人口,以鎮區及中心村為重點,結合人口增長規律,科學預測。

(4)適當增設中途調蓄設施,優化泵站形式。農村供水存在變化系數大、管網支狀布置的特點,采用調蓄池可降低變化系數對管網管徑的影響同時也增加供水可靠性。各區域性加壓泵站可結合清水池采用無負壓+清水池聯合供水方式,充分利用平時段壓力節能降耗,高峰時段通過清水池對水量進行調節。

(5)采用分層分級建設模式。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涉及面廣,按輕重緩急做好項目建設計劃,先期實施骨干工程,支管網分層級實施,實行網格化模塊化設計。

(6)加強農村供水設施信息化建設。采用可視化,智能化綜合管理,減少人力資源的使用。利用自動化和信息技術提高給水系統的可預測性和可控制性,實現優化運行,智慧水務建設是應對挑戰的有效技術手段,也是未來水務行業發展的方向。

(7)加強專業化運行管理,創新建設模式。建議專業運營單位適當參與到建設中來,根據其運營需要提出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