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南大位于中心城西北門戶、三區樞紐位置,緊鄰外環和滬嘉高速,具有良好的對外交通和深厚的經濟腹地,地理區位優越。
(1)規劃定位——以生態、安全、活力的海綿建設塑造南大片區新形象,實現“水生態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景觀優美、水文化豐富”的發展戰略。
(2)規劃年限——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近期規劃水平年為2025年,遠期規劃水平年是2035年。
技術路線
水生態修復工程
1、徑流控制工程
通過分解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將相關區域指標或目標分解到每個地塊,明確建筑與小區、城市綠化、城市道路和城市水系的海綿性要求和主要措施指標體系,作為城市土地開發利用的約束條件。
2、河流生態治理工程
規劃建設新的水體或擴大現有水體的水域面積時,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控制目標相協調;盡可能將河湖岸線建設為生態駁岸,并根據調蓄水位變化選擇適應的水生及濕地植物;在綠地內有條件區域建設濕塘、雨水濕地等設施調蓄、凈化徑流雨水。
3、綠道工程
在保持既有外環綠帶和滬嘉高速綠廊的基礎上,加強水綠空間結合,拓展走馬塘綠廊和南何支線綠廊,向東連接大場楔形綠地,向南連接桃浦中央綠地。
規劃協調城市發展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城市風貌、提升環境品質。推進“藍+綠+灰”設施在雨水系統提標改造及初期雨水中的應用。
水安全保障工程
1、河道水系建設
開發建設中要加強河道平面形態和基地豎向設計,在滿足規劃最小控制斷面和蓄排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河道可有寬窄變化。河道設計應與小區雨水排水系統、綠化系統、道路系統及景觀設計有機結合。
2、排水系統建設
基地葑村南、祁連新村、上海大學、南大北塊及真南北 5 個排水系統為已建強排系統,仍采用城市小區強排水模式。南大南塊現狀為自流排水模式,本次規劃維持現狀緩沖式自流排水模式。
3、源頭減排系統
通過源頭減排系統能削減降雨徑流總量、削減短歷時強降雨的峰值流量,綜合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減輕城市排水壓力,緩解和治理城市內澇問題,提升城市應對風險能力,提高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
水環境改善工程
1、水環境容量
采用完全混合模型對規劃區內地表水環境進行估算。
2、污染物排放分析
(1)點源污染物排放量
采用產排污系數法,根據規劃人口數量對點源污染物進行預測。
(2)面源污染物排放量
采用累積指數法對規劃區內的面源污染物產生量進行預測。
3、污染負荷削減率
4、灰色基礎設施建設
強排系統初期雨水治理以末端治理為主,源頭控制為輔,規劃主要通過對排水系統雨水泵站進行初雨截流,截留雨水經調蓄設施調蓄后錯峰納入污水系統進行初雨治理。截流標準為5mm。自排系統以源頭控制為主。
5、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1)通過LID措施,降低徑流污染負荷
2)禁止垃圾進入雨水管道,雨水口設截污掛籃
6、引清調水方案
基地均處于“嘉寶北片”,水資源調度要依賴大片的調度。調水時排水口門:蕰東、黃泥塘、楊盛河、荻涇水閘可向蘊藻浜閘下河段排水。
水資源利用工程
1、高效節約用水
(1)合理選用節水型器具
根據用水場合的不同,合理選用不同的節水方式和節水器具。
(2)管網漏損控制
執行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對于管網漏損率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2、非傳統水源利用
非傳統水源指不同于傳統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南大片區內的非傳統水源主要包括雨水和河道水。
(1)滲透利用
生態用地內通過自然滲透,實現了水源的涵養,補充地下水水源;建設用地內道路、屋面及廣場的雨水先通過雨水調蓄塘、塘床系統的凈化作用后,再滲透補充地下水源。
(2)集蓄利用
識別規劃區域中的內澇易發區域,利用地勢低洼區域和積水點,進行生態空間預留,建設雨水的集蓄利用措施,并為用地布局提出指引方針。(張顯忠 盛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