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成熟女多多网,理论在线好妈妈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中国女优无码

業務交流

行業熱點

國際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務交流 > 行業熱點
海綿城市經典案例: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秦皇大道
發布日期:

摘要

通過分析秦皇大道現狀雨水排放系統存在問題及其環境本底特征,在確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依據低影響開發設計原則及規劃指標要求,結合紅線內外綠地空間與豎向條件,系統開展低影響改造及設施布局。

1 改造前基礎條件及問題分析

項目概況:

秦皇大道位于陜西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核心區,是一條南北向城市主干道。道路北起統一路,南至橫八路,全長2.43 km,紅線寬度80 m,紅線外兩側各有35 m綠化退讓。2015年下半年,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啟動了改造工作。

基本條件分析:

氣象及降雨條件:在大氣環流和地形綜合作用下,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520 mm,其中7~9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50%以上(見圖1),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見圖2),極易造成洪、澇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

水文地質條件:

(1)地下水:區域地下水以大氣降水及地下徑流補給為主,直接補給來源為兩側渭河及灃河。地下水自南向北徑流,潛水位埋深7.9~16.1 m,目前處于緩慢下降趨勢,水位年變幅0.5~1.0 m。水質類型為碳酸、硫酸、鈣、鉀、鈉型水。

(2)工程地質: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擬建場地為非自重濕陷黃土場地,濕陷性等級為1級。區域上層原狀土中黃土狀土與粉質黏土含量較高,下滲性能較差,難以滿足生物滯留設施雨水直接下滲要求。

下墊面條件:

秦皇大道改造前,道路橫斷面設計如圖3所示。下墊面類型、面積及徑流系數取值參見表1。

豎向條件:

秦皇大道整體地勢平坦,場地標高最低點387.43 m,最高點388.96 m,最大縱坡0.75%,最小縱坡0.35%,最小坡長190 m。道路縱坡一方面會引導雨水向低點匯聚,在管網傳輸能力不足時,容易造成積澇。

管網條件:

秦皇大道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統,雨水管網已經建成,主要收集路面及兩側地塊徑流。設計標準2年一遇,管道埋深2~4 m,管徑DN500~1 000,服務面積63 hm2。

區域雨水組織排放及受納水體條件:

秦皇大道雨水管網分屬2大排水分區(見圖4)。其中北段(統一路-橫四路)位于渭河2#排水系統,雨水經管網收集后由灃景路雨水泵站提升排入渭河,渭河(灃西段)現狀水質呈地表水V類水平;南段(橫四路-橫八路)位于綠廊排水系統,雨水經開元路向西排入新城雨洪調蓄樞紐單元——中心綠廊,其現狀水質不低于地表水Ⅳ類。

改造面臨的突出問題及需求:

區域排水過度依賴末端提升,能耗高;雨水受納體水環境保護要求高,季節性面源污染風險大;

傳統排水存在局限,控制能力不足,積水頻發,威脅區域交通安全。

土壤地質環境特殊性為LID設計帶來挑戰:

秦皇大道所在區域原狀土壤滲透性能較差,影響LID設施滲蓄功能發揮,如何改良原狀土,系統提升其透水、保水及截污凈化等性能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區域地質屬非自重濕陷性黃土,雖等級不高,但浸水發生結構破壞、承載能力驟降、崩解沉降變形的風險依舊很大,這就為開展LID設計時如何處理好雨水下滲和道路基礎結構安全的關系帶來挑戰。

2 改造目標確定

核心指標——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確定

徑流體積控制:

依據住建部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灃西新城位于我國大陸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第Ⅱ分區,雨水徑流總量宜控制在80%~85%(見圖5);結合新城開發建設前本地水文及地質特征,以開發后徑流總量不大于開發前為目標,編制《灃西新城核心區低影響開發專項規劃》。根據低影響開發總體力度控制及LID設施區域配置要求,確定不同地塊年徑流總量控制分解指標。其中秦皇大道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5%,對應設計降雨量19.2 mm。

系統建設目標:

改造目標如下:

(1)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5%,對應設計降雨量19.2 mm。

(2)通過源頭LID建設,耦合管網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可有效應對匯水區50年一遇暴雨。

(3)年徑流污染總量削減率(以TSS計)達到60%以上。

3 改造方案設計與實施

設計調蓄容積計算:

子匯水分區劃分:通過豎向分析,秦皇大道現狀紅線范圍內共有6個相對高點、5個相對低點,按照“高—低—高”方式將秦皇大道劃分為5個子匯水分區,分區域進行控制(見圖6)。各子匯水分區道路橫斷面、下墊面情況基本一致。

綠地本身接近自然下墊面產匯流狀態,因而地塊內綠地徑流可不考慮在所需控制容積內,然而實踐中,綠地產流勢必匯入工程LID設施內并占據一定蓄水空間,若僅考慮硬化區域徑流,則實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能低于設計值。考慮上述因素,采用2種算法計算子匯水分區所需控制容積,對比分析后確定。

調蓄容積計算:

以1號子匯水分區為例,計算所需控制容積如表2所示。項目設計考慮到實際建設時綠地產流匯入及既有喬木、管線和附屬構筑物避讓等因素會導致LID設施有效容積衰減,故在算法Ⅱ確定的調蓄容積基礎上額外增加5%安全余量,得出1號子匯水分區總需控制容積為571.8 m3 。依此類推,詳細計算其他分區調蓄容積如表3所示。

工藝流程及設施選擇 :

秦皇大道改造的核心思想為構建“源頭減排、管網傳輸、排澇除險”相結合的綜合雨水管理系統(見圖7)。

設計中利用道路機非分隔帶、綠籬帶進行下凹處理;通過低點路緣石開口,將機動、非機動車道雨水引入側分帶,并在路緣石豁口后設置攔污槽進行截污、消能;機非分隔帶內根據豎向變化,分段設置傳輸型草溝、生物滯留草溝和雨水花園,實現雨水分段傳輸、凈化與下滲;人行步道有機更新,將不透水鋪裝改造為透水鋪裝;通過上述措施有效實現雨水徑流及污染的源頭減排。在側分帶內新增雨水溢流口,與現有雨水井連接,將超出LID設施容納能力的雨水溢流排放至現狀雨水管,充分發揮既有管網排水功能。

設施布局:

根據秦皇大道各子匯水分區所需調蓄容積及下墊面屬性,統籌考慮紅線內外綠地空間及降雨控制條件(設計降雨和50年一遇降雨情形),結合LID設施徑流組織及管網銜接關系,合理開展設施布局(詳見圖8~圖10)。

設施規模試算與達標分析:

計算方法:

Vk=As(h1β1+h2β2+h3β3)ζ(4)

式中 Vk——設施控制調蓄容積,m3;

As——設施面積,按垂直下滲水平投影面積計算,hm2;

h1——設施臨時蓄水深度,m;

h2——設施種植土層深度,m;

h3——設施排蓄水層深度,m;

β1、β2、β3——有效調蓄容積系數,根據各層介質孔隙率、含水率、壓實度等屬性確定,本項目設計時β1取1、β2取0.3、β3取0.4;

ζ——容積折減系數,根據設施橫斷面有效面積(扣除既有喬木、管線和附屬構筑物避讓等所導致LID設施有效容積衰減的面積)占等寬、高的矩形面積比例確定。

設施控制容積計算及達標情況:

以1號子匯水分區為例,根據其采用的設施組合,計算設施控制容積如表4所示。

依此類推,詳細計算5個子匯水分區設施控制容積,各分區設施控制總容積均能滿足本分區調蓄容積需求(見表3)。經核算,秦皇大道LID改造實際總控制容積2 887.5 m3,滿足設計調蓄容積2 851.6 m3的要求,反算相當于20.9 mm降雨量,對應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7%,滿足規劃控制目標(85%,19.2 mm)要求。

LID改造后下墊面徑流系數變化:

秦皇大道改造后下墊面包括:瀝青路面、硬質鋪裝、透水鋪裝、綠地4類,各類型下墊面面積及徑流系數取值參見表5。經計算,改造后下墊面綜合雨量徑流系數為0.721,相比改造前(見表1)下降0.024,一定程度削減了區域雨水產流,緩解了徑流排放壓力。

典型設施節點設計:

側分帶LID設施做法:

攔污槽:設計時在路牙開口處增設攔污槽(內填10~25 mm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可有效濾除雨水雜質、分散徑流并消能。其結構設計如圖11所示。

L型鋼筋混凝土防水擋墻:

鑒于濕陷性黃土地質雨水下滲威脅路基安全,改造時在進水口處設計了一種“L”型鋼筋混凝土防水擋墻(見圖11),用于路基側向支擋及雨水側滲規避。

傳輸型草溝:

一種布置在側分帶起端入流處及樹木、檢查井等構筑物基礎處,用于轉輸徑流。與道路縱坡同坡,只做表面下凹,底部不換填,種植35~50 mm高地被植物,草溝與車行道或輔道銜接處設置防滲土工布。另一種布置在道路紅線外綠化退讓內,用于轉輸透水鋪裝排出的徑流雨水。2種結構基本相同,做法詳見圖12。

生態滯留草溝、雨水花園:

植物是LID設施的重要組成。改造中,側分帶內喬木保持不動,地被植物優選根系發達、凈化力強、既耐澇又抗旱的本土植物栽植,并適當搭配部分外來物種,以實現海綿與景觀功能的有機融合(見表6)。

人行道透水鋪裝做法:

秦皇大道兩側人行道下供電通信電纜管溝埋深較淺,僅有0.3 m。設計時,在保障路基強度和穩定前提下,將人行道硬質鋪裝改造為淺層透水磚鋪裝結構(兼有孔隙和縫隙透水),透水基層內設置排水管并與紅線外傳輸型草溝銜接,形成局部雨水源頭滲滯系統(見圖14)。

低點行泄通道及調節塘做法:

秦皇大道共有5處高程低點,采用SWMM軟件進行內澇模擬發現:下游雨水管網通暢情況下,50年一遇暴雨發生時,有3處低點內澇風險較大。設計時充分利用項目紅線外35 m綠化退讓,在三處低點人行道下設置排水暗涵,將路上經LID設施消納、管網轉輸仍不能及時排除的澇水引至紅線外綠化帶中,通過分散式調節塘進行澇水調節(見圖15)。

處澇水風險點調節塘規模如表7所示,內澇模擬參數詳見表8。表8中,

模擬方法:產流采用Horton扭損法,匯流采用Laurenson非線型法;

設計雨型:50年一遇24 h降雨(詳見圖2);

邊界條件:秦皇大道排水組織,詳見2.1.6中圖4。管道參數為:

曼寧系數0.014,沿程阻力損失系數0.025,

進口局部阻力損失系數0.5,出口局部阻力損失系數0.5。

4 改造效果

直觀效果(見圖16~圖17)

模擬評估及監測分析: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標分析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基于多年日降雨量統計分析而來。考慮到降雨隨機性,本項目采用LID設施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24 h降雨進行模擬。結果顯示(見圖18a),24 h降雨量≤19.2 mm時,傳統開發模式秦皇大道匯水區徑流峰值流量q1=0.32 m3/s,LID改造后外排流量為0,削峰100%。

50年一遇24 h暴雨徑流峰值分析:

50年一遇降雨模擬顯示(見圖18b),傳統開發模式徑流峰值流量q1=2.63 m3/s,LID改造后徑流峰值流量q2=2.23 m3/s,削峰15.2%;峰現時間較傳統開發模式滯后約5 min。

道路積水改善情況分析:

秦皇大道改造前,1~2年一遇重現期降雨發生時,積水深度≥15 cm,時間≥2 h,面積≥500 m2的內澇積水點共有3處(見圖19)。LID改造后,根據6場成澇監測數據,確定設計降雨條件下2處積水得到消除,1處積水顯著改善。對比改造前2015年8月2日(30.4 mm,5 h,2年一遇單峰降雨)與改造后2016年6月23日(31.4 mm,6 h,2年一遇單峰降雨)兩場相似暴雨發現:①②號積水點基本消除;③號積水點得到明顯緩解,最大積水面積減少70%,積水深度降低53%,積水時間縮短85%以上。

5 結論

目前,秦皇大道已完成側分帶LID改造,正在進行人行道透水鋪裝及紅線外調節塘建設。經初步監測與模擬分析,已發揮出較佳的海綿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