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規的水處理工藝中,低濁原水的混凝效果可能不佳,一方面出水渾濁度的控制存在風險,另一方面對殘鋁的精準控制存在一定難點,低濁水的處理一直是供水領域中的一個值得反復研究和實踐的話題。本文結合生產實際,提出通過回收排泥水,利用排泥水中的顆粒物質為低濁原水提供“聚核”,并優化混凝劑配比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思路對相關水廠有一定指導意義。
鋁是一種人體非必須微量元素,但有醫學研究表明,長期攝入過量的鋁會引起營養不良、小兒小頭畸形、發育遲緩、老年癡呆、食欲減退、血液和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嚴格控制出廠水余鋁,是保障水質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
受環境和地理位置影響,某市東部原水渾濁度常年較低,每年1-3月,受冷空氣影響,城鎮供水廠原水溫度降低,并處于低濁狀態,因原水缺少聚核,且水溫下降導致顆粒物碰撞概率降低,造成混凝效果差,絮體難以沉降,最終導致出水渾濁度、余鋁等參數偏高,影響供水安全。在冬季,原水水溫下降、低濁現象凸顯,水廠使用固態聚合氯化鋁(PAC)作為混凝劑,但混凝效果欠佳,與其他季節相比,出廠水常有渾濁度及余鋁偏高現象,尤其在每年1月左右,出廠水出現余鋁偶有超內控標準情況。
低水溫低渾濁度情況下出廠水余鋁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絮凝效果差,聚合氯化鋁(PAC)難以沉降。
在原水渾濁度最低僅為0.92NTU,溫度最低達10.9℃條件下,水廠投放的混凝劑聚合氯化鋁(PAC)難以完成電荷中和、吸附架橋等過程,成核效果差,由此在混凝沉淀過程中未能徹底反應生成絮體被濾池過濾截留,殘留的鋁離子進入清水池,造成出廠水余鋁偏高。有研究表明原水中的鋁和投加鋁鹽混凝劑后,經常規水處理工藝混凝-沉淀-過濾-消毒,仍有約11%的鋁含量殘留于出廠水中,在采用鋁鹽作為混凝劑的水廠中,其出水鋁含量有40%~50%高于原水鋁含量的機率,含量可達0.01~2.37mg/L。
(2)助凝劑成分含鋁,溶解鋁含量增加。
水廠預處理過程常采用石灰作為助凝劑調節原水pH值和堿度,增強混凝效果。而石灰成分中含鋁,溶于水后會增加溶解鋁的含量,有造成出廠水余鋁含量升高的風險。有研究表明:經石灰成分的測定,石灰本身成分含有鋁的化合物,其中Al2O3成分濃度最大值為2.14%,最小值為2.05%。投加石灰后使原水成堿性,增加了鋁的溶解度,過量的投加還會增加礬的消耗。故水中溶解鋁含量與石灰投加量的多少相關。
一般情況下,改善混凝效果的措施有兩類,一是啟用高錳酸鉀預氧化,通過產生水合二氧化錳改善吸附卷掃能力;二是投加石灰,提高pH值和聚核,壓縮雙電層并加速絮凝。前者因需投加高錳酸鉀,運營費用大幅度提高,后者過度投加將影響聚合氯化鋁(PAC)絮凝效果。因低濁原水應對問題的核心在于提高聚核含量,可考慮通過回收排泥水,并投加石灰以強化絮凝的方式,改善出水渾濁度及余鋁偏高問題。
回收排泥水,提高原水渾濁度
對于低水溫低渾濁度、原水顆粒物粒徑小、多為膠體,現有工藝難以形成易沉降大粒徑絮體的情況,改善沉淀池效果,提高原水渾濁度可達到去除污染物效果。將濾池反沖洗水、沉淀池排泥水根據原水渾濁度,按照10%~15%的回流比,回流至反應池,提高原水渾濁度,使原水渾濁度由2-5NTU提高至10NTU左右,回流污泥作為絮凝劑參與混凝反應,增加膠體顆粒運動和相互碰撞的機率,促進膠體凝聚成核。
優化藥劑投加量,強化助凝效果
措施前,該水廠石灰投加量約為2.8mg/L,聚合氯化鋁投加量約為3.2mg/L。有研究表明,石灰對膠體微粒有助凝作用且可使混凝劑處于適宜的pH值范圍。pH值過高不利于混凝反應,易造成溶解性鋁離子不能高效利用形成沉淀物,不利于濾前水余鋁控制,不適宜的pH值還可能增加礬的消耗。因此,通過燒杯實驗,優化得出石灰、聚合氯化鋁(PAC)的投加量,以確定實際生產過程中混凝劑、助凝劑的最加投藥量,合理優化水處理效果。最終將石灰投加量確定為3.0mg/L,聚合氯化鋁投加量確定在5.0~6.0mg/L,此時混凝效果最好,其反應后水處理效果最佳。
提高排泥頻次,保證沉淀池出水水質
為改善排泥水沉降性能,水廠將沉淀池排泥由常規24h/次強制改為8h/次,以避免沉淀池產生翻泥現象,使泥水更好的分離,增強沉淀效果,保障出水水質。
提高檢測頻次,反饋優化工藝參數
為應對低水溫低渾濁度原水帶來的水質風險,水廠制定《原水水質突變應急預案》,每年1-3月期間,水廠參照燒杯試驗結果,結合實際情況將石灰投加量控制在3.0mg/L左右,聚合氯化鋁(PAC)投加量控制在5.0~6.0mg/L范圍內。水質檢測人員對水廠原水、過程水、出廠水、管網水進行3次/日的余鋁檢測,對水廠其他水質指標進行2次/日的早晚監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核算出平均值以便及時提供水質信息,作為運行人員調整投藥量及應對措施的依據,保障供水水質安全。
原水溫度下降低渾濁度期間,通過回收排泥水,提高原水渾濁度,強化助凝等一系列措施的應對,出廠水余鋁及渾濁度偏高的問題得到了全面解決。
出水渾濁度
原水溫度下降低渾濁度期間,措施前后全過程水渾濁度方面,出廠水及管網末梢水完全符合水廠內控標準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限制要求。
出水余鋁含量
原水溫度下降低渾濁度期間,措施前后全過程水余鋁含量方面,出廠水及管網末梢水完全符合水廠內控標準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限制要求,實踐證明采取的措施合理得當,可有效控制出廠水余鋁含量。
其他出水指標
目前,我國并沒有回用廢水運行的規范指導,原水低水溫低渾濁度期間,回收排泥水易引起懸浮物、重金屬和有機物含量高、生物穩定性差等風險,為考察是否對出水水質造成不利影響,其他原水及出廠水水質參數如表所示,出廠水均滿足《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限制要求。該結果說明水廠采取的應對措施科學有效,可保障供水水質安全。
針對每年1-3月本地水庫原水呈水溫低渾濁度低的特征,混凝反應單元因缺少聚核難以絮凝,易導致出水余鋁及渾濁度等偏高的問題,利用排泥水顆粒物含量高的特點,通過燒杯試驗優化得出適度回流排泥水提高原水渾濁度至10NTU左右,同時輔助投加石灰至3mg/L左右,并優化聚合氯化鋁(PAC)投加量為5.0~6.0mg/L,可有效改善原水絮凝效果。
長期運行實踐表明,原水平均渾濁度為1.57NTU,平均溫度18.2℃的情況下,基于燒杯試驗優化參數,可有效改善出廠水水質,在保證各項水質指標均滿足《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前提下,出廠水和管網末梢鋁濃度分別降低了48.9%和43.1%;渾濁度分別降低了10.7%和85.4%。
回收排泥水易引起懸浮物、重金屬和有機物含量高、生物穩定性差等風險,回用排泥水時應注意過程水水質監測,并考察回用排泥水是否對出水水質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