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5日,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海綿城市建設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水協海綿委”)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排水防澇論壇”。本次論壇是中國水協海綿委2020年主題活動之一,采取線下主會場與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參會代表來自中國水協會員單位、海綿委委員單位、地方水協以及全國海綿城市建設主管部門、規劃及市政設計院、科研機構及企業等,共計600余人。
2020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外江水位、湖泊水位不斷升高,在遭遇外部洪水威脅的同時,許多城市主城區受到了內澇積水的困擾,“城市看?!痹俣瘸蔀闊衢T話題。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城市水問題,先后部署要求各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次論壇旨在交流各地優秀經驗,為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排水防澇提供借鑒與指引。
論壇由中國水協海綿委主任委員、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總經理張全主持,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章林偉會長、謝映霞副秘書長、顧芳主任,海綿委副主任委員李俊奇教授、呂永鵬院長、任心欣總工、潘曉軍董事長,海綿委秘書處趙金副秘書長,中關村海綿城市工程研究院高俊斌副院長,北京建筑大學薛重華副教授等在論壇主會場參加會議。海綿委副主任委員張翔教授、馬洪濤院長,以及清華大學徐常青博士后、嘉興市規劃院王賢萍總工、北京清源華建公司陳亮總工、宜水科技章衛軍總經理、寧波規劃院馮國光主任等通過視頻參加了會議并作了報告。
本次論壇特邀章林偉會長作《對海綿城市的認識》的主題報告。針對當前海綿城市建設的“誤解”,尤其是對海綿城市建設“片面論”“無用論”“燒錢論”“運動論”等觀點,章會長系統回顧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歷程,從“城市水系統面臨的問題”“國際經驗對中國的啟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與實踐”進行了回應。他指出,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客觀、準確研判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水問題,結合國情、因地制宜,在多領域、多專業緊密融合與協作下,我國構建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他強調,海綿城市建設是將傳統的灰色理念轉變成灰綠結合、藍綠交融的理念,將快排轉變成了“滲、滯、蓄、凈、用、排”,將末端治理轉變成了“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在統籌協調的基礎上,因城施策,利用有限投資系統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國辦發〔2015〕75號文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框架,請大家深入學習。最后他希望大家能夠不忘海綿城市建設初心,在海綿城市建設由試點擴大為更廣范圍的關鍵時期,繼續推動“海綿+”向“+海綿”的轉變,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武漢大學海綿城市省重點實驗室張翔主任作《海綿城市建設效果與河湖調控-以武漢市為例》的報告,圍繞武漢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情況,系統分析總結了武漢經驗,充分體現了武漢海綿城市建設在解決城市內澇中發揮的重大作用。
深圳市城市規劃院副總工程師任心欣作《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深圳實踐和做法》的報告,從源頭、過程、系統、促深度融合四方面分享了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并介紹了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機制的主要做法,提出了四個展望:希望未來能強化海綿城市立法保障,深入開展行業協同,集成海綿城市技術,深化社會共建模式。
北建大科技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俊奇作《城市非設計雨水地表行泄通道和調蓄空間分析》的報告,深入講解了非設計雨水地表行泄通道和調蓄空間的概念、規劃與設計等技術要點,提出了城市排水防澇和雨洪管理的新思路、新技術。
中國市政華北院北京分院院長馬洪濤作《海綿城市理念下城市內澇綜合統籌解決思路探討》的報告,分享了關于城市內澇治理從工程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從因地制宜到綜合統籌體系建設等方面的見解和思考,并結合多地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上海市政院研究院院長呂永鵬作《新時代海綿城市建設國家標準與臨港試點探索》的報告,介紹了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標準的制定過程,尤其是即將出臺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與設計、施工驗收與運維、監測三本國家標準的編制情況,并以臨港為例講述了內澇識別、內澇標準、內澇防治等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嘉興市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賢萍作《海綿城市在江南多雨地區的實踐探索》的報告,從嘉興海綿試點背景、海綿建設初心和難點、策略、案例方面詳細講解了嘉興海綿城市建設的全過程,總結了嘉興海綿城市建設在構建源頭綠色設施和增加末端水系調蓄空間等方面的經驗。
中關村海綿城市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高俊斌作《建筑小區源頭雨水池峰值調蓄實現方法研究》的報告,重點介紹了源頭調蓄概念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通過方法研究、模型模擬、實際案例展示了源頭調蓄對長歷時暴雨的有效管控。
北京清源華建環境科技公司總工程師陳亮作《調蓄理念在德國排水體系的應用及中國實踐和思考》的報告,通過分析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降雨特點,發現德國慕尼黑的降雨分布與長江流域有很強的相似性,分別介紹了調蓄在德國排水體系的作用、調蓄在中國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中的應用實踐。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后徐常青作《海綿城市源頭設施生命周期環境與經濟綜合效益量化研究探索》的報告,重點介紹了課題組在海綿城市建設環境與經濟集成評價方法方面的探索,通過對城市內場地層面海綿城市源頭設施的環境影響和效益、經濟成本和效益定量化評價,為具體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提供決策參考。
宜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章衛軍作《厘清流域涉水框架,管理城鄉洪澇風險》的報告,隨著城市化帶來的水文特征巨變,城市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不斷面臨挑戰,當前需要以流域為單元,厘清涉水問題框架,引導相關規劃和管理,并通過綜合研究集成方案解決城市洪澇問題。
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工程師馮國光作《海綿城市導向下的濱海平原城市水安全體系建設管控》的報告,分享了寧波市城市排水、排澇、防洪等系統規劃的設計思路,以及排水與排澇系統的建設管控要點。
中國水協海綿委張全主任感謝各位專家的精彩報告,并逐一點評,認為本次論壇較為充分地交流了近年來海綿城市建設積累的經驗和相關技術在內澇防治中的應用及前景,有利于更加準確地認識海綿城市建設、更為系統地治理城市內澇問題。在本次論壇基礎上,張全主任倡議中國水協海綿委委員及專家能結合今年各地城市出現的內澇問題,深入研究外洪與內澇的關系以及外洪對城市排澇的影響程度,進一步總結城市排水防澇經驗,共同探索十四五期間城市內澇治理的技術手段和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