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簡介
本項目通過對不同膜組合工藝的研究,提出了適用于低濁原水、高藻原水、高有機物高氨氮原水、高硬度地下水等不同原水水質的膜處理工藝及主要技術參數,探討了不同膜通量條件下影響運行周期、跨膜壓差及化學清洗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云南地區、太湖流域及珠江流域部分城市多座不同水源、不同規模、不同運行管理水平條件下自來水廠的設計、建設與運行,獲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對提高飲用水品質具有技術指導意義。
經科技成果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成果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提出了適用于低濁原水的“混凝-沉淀-超濾”短流程膜組合技術。針對云南某些地區低有機物低渾濁度、廠區用地緊張等條件,提出了“混凝-沉淀-超濾”短流程膜組合技術,能實現優質飲用水供水需求,并省略了砂濾池減少了占地,減少了投資及運行成本。已在云南省環洱海地區水廠得到推廣應用。
2)提出了適用于高藻原水處理的“混凝-氣浮-砂濾-超濾”膜組合技術。針對太湖流域高藻高有機物湖庫水,提出了“混凝-氣浮-砂濾-超濾”膜組合技術,藻類、嗅味和濁度均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滿足了水廠的供水要求。該技術在江蘇省金壇市第三水廠得到應用,工程在2013年獲得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市政公用工程給排水一等獎。
3)針對季節性高藻高有機物高氨氮原水,提出了“常規工藝-臭氧活性炭-超濾”多級屏障高品質凈水工藝。系統地研究了膜組合工藝流程各工藝單元對濁度、有機物、藻類和藻毒素以及嗅味物質GSM、2-MIB等去除效果,通過預臭氧、臭氧活性炭及超濾工藝增強對嗅味物質2-MIB,GSM及消毒副產物前驅物的去除,提高了水質安全和改善了飲用水水質口感。該技術在濟寧市長江水廠、珠海梅溪水廠、雄安新區起步區1#水廠得到推廣應用。
4)針對高硬度地下水,本課題提出了“納濾/反滲透”膜處理技術。研究了不同硬度條件下,采用“納濾/反滲透”膜處理技術在不同運行壓力情況下對硬度的去除效率、膜通量變化及能耗情況。為地下水硬度去除技術提供了參考。
5)工程體現綠色和環保理念。針對低濁原水的短流程膜組合工藝,超濾膜池在原有砂濾池進行施工改造,充分利用砂濾池的地勢,減少挖填方土石量,施工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同時,該技術構筑物數量少,水廠占地面積小,工程造價較低,運行費用也較低。
(2)應用情況
研究成果已用于云南地區、太湖流域及珠江流域部分城市多座水廠的設計、建設與運行,總的水廠應用規模超過100萬m3/d,并在大理環洱海地區實現了飲用水膜處理技術全覆蓋。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2018年前通水運行的水廠有9座,項目總投資額合計134241萬元,2019~2021年新增銷售額78175萬元,新增利潤8187萬元。9個水廠(規模合計31萬m3/d)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融資前稅前)為8.06%,投資回收期為11.64年,高于行業標準,有著較好的經濟效益。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飲用水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膜處理技術具有先進、高效、綠色的特點,將其應用到凈水廠處理中,能提供優質的飲用水,符合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美好生活的追求,其社會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