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編號 | CUWA-SKJJ-2020-205 |
被瀏覽次數 | 93649 |
項目名稱 | 受污染湖庫水凈化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 |
獎項等級 | 二等獎 |
主要完成單位 | |
主要完成人 | |
項目起止時間 | |
關鍵詞 | |
項目簡介 |
1.項目簡介
山東省位于黃河流域下游,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主要受水區,湖庫水源供水約占全省供水總量的50%;黃河水是當地最大的客水資源和重要飲用水源,引黃水、南水北調水等客水資源與本地地表水、地下水聯合調配使用,多水源調蓄湖庫復合污染嚴重、水質波動大、凈化工藝不適配等問題突出,在該地區開展湖庫水凈化整裝成套技術研究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高效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自2007年起,本項目在國家和省部計劃等支持下,聯合6家單位、100余名科研人員以“產學研用”模式進行技術攻關和工程實踐。針對湖庫型水源藻類、嗅味等共性水質特征和溴酸鹽控制等技術難題,創新性提出浮沉/浮濾一體化工藝,突破臭氧精準投加、溴酸鹽控制等深度處理技術難題,實現大型臭氧發生器的國產化,創建了湖庫水源的多級屏障處理集成技術方案、系列示范工程和成套標準規范。
項目授權發明專利10項,實用性新型專利8項,軟件著作權3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45篇;已發布國家標準1項,行業、團體或地方標準指南7項,有力地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
2.項目主要技術內容
2.1創新點
(1)研發基于氣浮的常規工藝強化關鍵技術,創新性提出氣浮沉淀/氣浮過濾一體化及臭氧化氣浮等組合工藝,實現了“不破壞”性高效除藻,降低了嗅味等藻類胞內代謝產物釋放風險。
(2)研發基于臭氧消耗模型的投加量確定方法,明確復雜基質條件下溴酸鹽控制機理,提出基于嗅味去除和溴酸鹽控制的高級氧化深度處理新工藝,實現了臭氧的精準投加和嗅味高效去除,有效規避了溴酸鹽超標風險。
(3)研制深度處理用高濃度大型臭氧發生器并實現了國產化及應用標準化;構建湖庫水多級屏障集成工藝體系及裝備體系,成功用于20余座水廠新建或技改工程,有效解決了藻、嗅味、溴酸鹽及消毒副產物等問題。
2.2應用情況
(1)研發的浮沉/浮濾、O3/UV/H2O2高級氧化深度處理技術已在山東省實現規模化應用,應用規模達100萬m3/d以上,建成了湖庫水凈化處理系列化示范工程,編制了相應的標準規范,有力促進了關鍵工藝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
(2)研制的大型臭氧發生器等水廠核心凈化設備,在山東、江蘇、浙江等20多個省份進行推廣應用,累計應用規模達1000萬m3/d,完善了臭氧系統標準體系,為湖庫水凈化工藝技術提供了裝備支撐。
3.主要完成單位及完成人
主要完成單位:山東省城市供排水水質監測中心、山東建筑大學、濟南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國林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勝利石油管理局供水分公司、昆山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賈瑞寶、宋武昌、孫韶華、王永磊、丁香鵬、潘章斌、崔鵬煒、柴德彬、張國榮、劉建廣、張克峰、顧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