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編號 | CUWA-SKJJ-2020-310 |
被瀏覽次數 | 93649 |
項目名稱 | 深圳市海綿城市設計標準圖集編制 |
獎項等級 | 三等獎 |
主要完成單位 | |
主要完成人 | |
項目起止時間 | |
關鍵詞 | |
項目簡介 |
1.項目簡介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規劃、給排水、生態、景觀等多個專業,不同專業之間的銜接至關重要。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建設理念,提出之始,很多城市面臨著不知道怎么建的問題,深圳也不例外,故編制出臺地方海綿城市設計標準圖集和技術導則,有效提供設計標準、規范工程做法、保證工程質量、提高設計效率、統一審查標準,進而有力支撐海綿城市全域系統推廣,是十分必要的。對此,《深圳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了“針對南方濱海高密度地區、雨源型河流地區等特征,編制海綿城市相關技術標準及規范”的具體工作任務。
項目旨在基于深圳市的自然水文條件、土壤狀況、原有排水系統基礎、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等因素,重點結合項目建設特點,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適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擴建的城市道路、建筑小區、河湖水系、雨水回用系統的海綿設施設計標準。
圖1 圖集設計框架
2.項目主要技術內容
2.1創新點
項目在國家海綿城市建設標準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深圳本土特點,如濱海高密度建成、雨源型河流密布、水資源短缺、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任務重等區域特征,刪減了不適用深圳的海綿化設計,有針對性新增多項適合深圳的海綿化設計,為設計者、審圖單位、監理單位及業主方的監管提供統一的海綿城市技術、規范、數據及圖樣標準,也為施工階段的參與單位提供工作依據,形成一套通俗易懂的設計標準圖集工具,更具實操性。主要技術創新點表現在:
(1)針對深圳市普遍存在的容積率較高的超高層建筑,其屋面環境不適宜開展綠色植物種植的特點,新增了藍色屋頂海綿技術措施,通過鋪設陶粒等材料構建藍色屋頂,對屋頂雨水徑流進行臨時滯留或暫時儲存,降低峰值流量,具體包括兩種藍色屋頂的設計標準。
圖2 藍色屋頂設計圖紙(左)和實景參考(右)
(2)針對超高層建筑立面面積大需充分收集立面雨水的建設項目,新增了垂直綠化設計圖集,具體包含兩種綠化垂直方式,兼具凈化性、蓄水性和景觀性。
圖3 垂直綠化設計圖紙(左)和實景參考(右)
(3)針對用地緊張且分布占比較多的高架道路、軌道線路高架路面雨水徑流控制、橋下空間利用,新增了海綿城市建設解決方案,即高架路面雨水匯流至綠化帶,當水位高于溢流口頂面標高時溢流進入下游管道系統排走。
圖4軌道線路高架路面雨水徑流控制設計
(4)針對河道、灘地、藍線均有一定空間的大型河道,提出復式斷面及梯形斷面措施多樣化的海綿設施布局建議和設計形式;針對空間受限不具備大范圍造坡的小型河道和“三面光”河道,提出矩形斷面空間集約型的海綿設施布局建議和設計形式。
圖5矩形斷面海綿設施布局建議
(5)針對深圳雨源性河流的特征,對進入河道不同來源及不同入流方式的雨水,提出場地地表徑流、雨水管渠內市政客水兩種不同的水質處理方式。地表徑流主要由雨水花園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多重凈化后進入河道;市政客水初期雨水可經初雨調蓄池儲存與凈化,中后期雨水通過市政雨水管渠直接排入河道。
圖6復式斷面生態岸線改造建議(市政客水處理)
(6)針對水資源短缺及雨水回用需求,建立了一套雨水收集、儲存、回用完整技術體系,并推薦了適宜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流程,完善雨水回用系統配套設施。
圖7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流程圖
(7)針對深圳市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任務、面源污染較為嚴重等特點,新增了適用于深圳市的生態環保雨水口、復合介質生物滯留設施、新型雨水口沉積物高效截污設施等特有單項海綿設施的設計圖集。
圖8不同工況下生態環保雨水口的運行情況
2.2應用情況
(1)助力深圳在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取得優異成績。
項目研究成果作為深圳本地化的海綿城市設計標準圖集,廣泛應用于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管控、設計和工程建設全過程,有力支撐深圳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和全域系統推廣,助力深圳市在北京、上海等同批14個城市中脫穎而出,在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績效評價中取得全國第一名的好成績。
(2)有效指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巡查工作。
有效指導技術人員、施工單位開展海綿城市設計和工程建設,同時為監理單位、建設單位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監管和監理工作提供了通俗易懂的工作依據。上述相關單位在海綿城市相關業務工作中均大量參考使用了本項目成果。
(3)打造一大批海綿城市優秀示范項目。
依托項目成果建設完成的海綿城市優秀項目不勝枚舉,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運行狀況良好,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提升,廣受專家和市民好評。
(4)實現項目成果轉化并獲得行業主管部門及業內專家充分肯定。
基于項目研究成果轉化的深圳市地方標準(DB4403/T24-2019)已于2019年正式印發實施。基于項目核心成果,申請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論文5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并發布地方標準3部。后續基于本項目研究成果關鍵技術的海綿城市建設仍具有廣泛的空間和發展前景。
圖9上升為深圳市地方標準
圖10 發表相關論文5篇
2.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1)經濟效益
經濟應用效益主要包括節省城市排水設施的運行費用、減少用水帶來的費用、節水可增加的國家財政收入與消除污染而減少的社會損失四個方面。深圳市近三年來,以光明區鳳凰城國家試點為先機,帶動包含27個重點區域在內的全市域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將海綿城市建設與治水、治城深度融合,劃定河道藍線236.84平方公里,159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黑,463個城市內澇點全部消除,近2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品質提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初步估算得到本設計標準圖集目前在深圳市得到的經濟效益約為25.66億元。
(2)社會效益
一是項目作為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設計的指導性文件,共計指導海綿城市項目建設2273個、方案和施工圖設計1342項、項目現場巡查合計5700余項次。
二是為海綿城市中的關鍵環節提供了成套的技術解決方案,通過對各類項目的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提升城市人居環境。
三是借助水務、環保宣傳平臺,提升了相關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和技能儲備,有力支撐深圳海綿城市全域系統推廣。
四是有效規范了深圳海綿設施設計、提高了方案設計效率、統一了項目審查標準、規范了建設工程做法、保證了建設工程質量,亦為全國同類型南方濱海高密度地區、雨源型河流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模式。
3.主要完成單位及完成人簡介
項目主要完成單位為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深圳市光明區水務局、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項目的牽頭單位,統籌整個項目具體工作,對多項關鍵技術進行了發明創新,并在各項工作中充分運用和推廣本項目技術成果,是本項目的主要貢獻單位。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項目的技術指導單位,提供多項技術研究和技術支持工作,并對項目的技術措施和技術標準提出優化、創新、改進建議和意見。深圳市光明區水務局作為項目的技術支撐和應用推廣單位,提供多項技術支持工作,并在光明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中,推廣運用項目技術成果。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作為項目的技術支撐單位,提供多項技術研究和技術支持工作。
項目完成人為:丁年、張亮、張明亮、俞露、管運濤、曹廣德、任心欣、李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