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成熟女多多网,理论在线好妈妈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中国女优无码

政策規范

法律法規

行政法規

政策文件

政策解讀

國家標準

國家標準動態

現行國標

行業標準

行業標準動態

現行行標

現行團體標準

國際標準

政策解讀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策規范 > 政策解讀
章林偉: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方法與實踐
發布日期:

 2019年9月2日下午2點,由中規院水務院黨辦和水務院黨總支主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會、“中規院規劃大視野“系列講座暨"城鎮水務大視野"系列講座第六期,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新樓12層會議室開展,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章林偉應邀來我院開展主題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方法與實踐》的學術講座。
  導 語: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10月,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同年12月31日,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要求,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決定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2015年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2019年8月,住建部發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評估工作的通知》(建辦城函[2019]445號),要求各地開展海綿城市制度建設的落實情況和建設成效自評工作。
2023-10-27T07:05:51.png
2023-10-27T07:05:59.png
講座由中規院水務院院長龔道孝主持,中國水協副秘書長、中規院水務院原副院長謝映霞,中規院黨(紀)辦副主任馬利民,以及各所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講座。
  中國水協常務副會長章林偉結合國內外海綿城市建設案例,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建設方法以及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技術需求進行了介紹。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海綿城市是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管控,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著手,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措施,統籌協調水量與水質、生態與安全、分布與集中、綠色與灰色、景觀與功能、岸上與岸下、地上與地下等關系,控制城市雨水徑流,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將城市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體”,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實現“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城市水資源、改善城市水環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復興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標。
  源頭減排
  從降雨產匯流形成的源頭,改變過去簡單收集快排的做法,通過微地形設計、豎向控制、景觀園林等專業技術措施控制地表徑流,發揮“滲、滯、蓄、凈、用、排”耦合效應,減少或切碎硬化面積,維系或恢復自然水循環,實現雨水徑流及面源污染源頭減控的要求,有利于從源頭解決雨污分流、錯接混接等問題。
  過程控制
  充分發揮綠色設施滲、滯、蓄對雨水產匯流的滯峰、錯峰、消峰的綜合作用,減緩雨水共排效應,從而降低排水系統的收排壓力,也提高了排水系統的利用效率。過程控制通過優化綠、灰設施系統設計與運行管控,對雨水徑流匯集方式進行控制與調節,延緩或者降低徑流峰值。依靠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智慧管控手段,優化設計運行,提高系統效能。
  系統治理
  水是重要的生態環境的載體,治水絕不能“就水論水”。首先,要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考慮,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地理下墊面對降雨徑流的積存、滲透、凈化作用。其次,要建立完整的水系統,應充分考慮水體的岸上岸下、上下游、左右岸水環境治理和維護的聯動效應。第三,建立完整的污染治理設施系統,構建從產匯流源頭及污染物排口,到管網、處理廠(站)、受納水體的完整系統。第四,構建完整的治理體系: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長制久清,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完善的運維管理制度。
  統籌協調各種關系
  水質與水量。有質無量,水不夠用;有量無質,水不能用;只有量質統一才能支撐水生態、水環境及用水需求。
  生態與安全。針對大概率小降雨,要留住雨水涵養生態;針對小概率強降雨,要以安全為重,排水防澇,防災減災。綠色與灰色。灰綠基礎設施應做到融合、互補。綠色基礎設施注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用,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主要應對大概率中小降雨;灰色基礎設施依靠工程措施,主要應對小概率強降雨。分散與集中。傳統建設模式的“大截排”與“大集中”,污水處理廠建設規模較大,不利于資源再生利用。要處理好污水處理廠布局與再生利用的技術經濟關系。海綿城市建設模式為“系統治理、集散結合”,可以因地制宜地統籌好分散與集中的關系。景觀與功能。有景觀無功能,“花架子”;有功能無景觀,“傻把式”。應將自然生態功能融合到景觀中,做到功能和景觀兼具、雨旱皆宜。岸上與岸下。現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要處理好水體環境容量與岸上污染物處理與排放的控制。地上與地下。“地上”是城市的“面子”,“地下”是城市的“里子”,要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現象,統籌地上建設開發與地下配套市政基礎設施的同步規劃與建設,統籌考慮地表徑流與地下水入滲、補給。
  海綿城市建設方案的構建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建設理念的轉型,另一方面要加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使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要盡可能保護好原生態的下墊面,降低徑流峰值及污染;在源頭采取綠色屋頂、雨水收集、透水鋪裝、滲透設施等控制徑流;采取植草溝、生物轉輸帶、生物滯留池、雨水花塘等綠色設施,溢流排入到市政排水網絡系統;對整個地區或流域通過濕地、調節塘等綠色設施進行徑流控制。以規劃為龍頭,將理念貫徹到頂層設計。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等現行規劃應相互協調統籌。專項規劃的成果應納入現行城市規劃體系中, 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管控依據和支撐,同時更好地落實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應以“維系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涵養水資源、保障水安全、復興水文化”為目標導向;以治澇、治黑,“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為問題導向。明確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格局,科學劃定藍綠線管控范圍、明確排水分區和豎向控制要求等,根據當地生態本底條件,相關控制要求,確定城市徑流控制、水環境質量、城市排水防澇等規劃管控指標,統籌協調水量與水質、生態與安全、分布與集中、綠色與灰色、景觀與功能、岸上與岸下、地上與地下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因地制宜并符合當地技術經濟條件的海綿城市建設方案、計劃和措施。
  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與推進
  2015年4月起,在中央財政大力支持下,由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共同組織和指導,分兩批選擇了30個城市進行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人民政府具體負責實施,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本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模式,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經驗和政策制度等。
  選擇試點城市時,既考慮了我國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考慮了氣候的差異,涵蓋了不同規模的城市。在試點過程中,新城區堅持目標導向,按照雨水徑流控制的要求,將雨水就地消納利用,解決好城市建設與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協調關系;老城區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城鎮棚戶區改造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以緩解城市內澇積水、黑臭水體治理、城市熱島為突破口,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海綿城市的本質是恢復城市生態本底,要理清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計徑流水深及污染物控制與設計徑流水深的關系。積極探索“海綿+”模式,統籌協調海綿城市建設、城市排水防澇、黑臭水體治理、基礎設施補短板的協同推進,加快舊城與老舊小區的海綿化改造,實現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與改善,持續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動材料、設備等海綿相關新型產業發展,打造新型智慧水務,助力海綿城市建設。
  

交流與討論

2023-10-27T07:06:36.png
講座結束后,章林偉常務副會長與我院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交流,對大家提出的海綿城市如何常態化建設、海綿城市建設與排水防澇、黑臭水體治理、基礎設施補短板等協同方式問題以及海綿城市建設關鍵技術參數確定等問題給予了細致的解答。
  總 結
  龔道孝院長對報告會進行了總結,他對章林偉常務副會長帶來的精彩報告表示感謝,報告深入淺出、結合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介紹了海綿城市建設成效與經驗,使大家加深了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認識和了解,為統籌協調海綿城市建設、城市排水防澇、黑臭水體治理、基礎設施補短板的協同推進提供了支撐,也為我院更好地開展相關業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2023-10-27T07:06:53.png
原標題:【技術分享】章林偉 | 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方法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