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來水公司飛鳳山水廠向高新區送水攻克最大難點,力爭6月底通水.

福州晚報訊 2.06公里,穿江成功!記者昨日從建設單位市自來水公司獲悉,飛鳳山水廠至高新區過江供水管道工程傳來好消息,項目給水管道已于28日下午成功穿越閩江南港(即烏龍江)。這標志著工程已攻克施工最大難點,順利完成關鍵控制性節點的施工。項目力爭今年6月底通水。
據介紹,飛鳳山水廠至高新區過江供水管道工程給水管管徑為DN1000(即管內直徑1米),全長2.74公里,其中穿越閩江段達2.06公里。這是福建首例大口徑、長距離、復雜地質的大型管道定向穿越工程,也是國內少見的給水管道長距離大型水平定向鉆穿江工程。這次穿江是如何完成的?記者帶你去了解。
人機協作 江底開“孔”
此次飛鳳山水廠至高新區過江供水管道工程穿江段采用大型水平定向鉆法施工,主要包括導向孔掘進、擴孔及管道回拖作業。
根據烏龍江通航安全需要,過江管道埋設位置的深度分別位于江底河床下方的12.5米到19.4米不等。那么,在如此之深的江底,施工如何展開?人機協作是關鍵。
據介紹,穿江施工分別在烏龍江兩岸的倉山區、高新區設定入土點和出土點。施工初始階段,兩側鉆機鉆頭在江底對向掘進導向孔,并在江底下實現對接。
項目負責人介紹,鉆機鉆頭內部安裝著有線導向系統,這就如同在鉆頭安上了項目團隊的“千里眼”,其信號可同步傳輸至鉆機的智慧操控平臺,助力工作人員實時掌握鉆頭的掘進狀態,精準指揮項目施工。記者了解到,鉆頭連接鉆桿作業施工,基本上每掘進一根鉆桿,工作人員就會跟進調準精度,確保導向孔按照設計曲線掘進。
“導向孔掘進的線路,就是埋設管道的管路,但此時的孔徑只有0.4米,想要滿足管道埋設需求,必須進一步擴孔。”項目負責人介紹,擴孔作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升級使用孔徑更大的擴孔器完成擴孔,最終擴到空間具備安裝管道。
“以項目施工為例,通過4次分級擴孔最終形成了孔徑為1.4米的安裝孔,具備安裝管徑為1米的供水管道的條件。”工作人員介紹,與導向孔雙向掘進并在江底“會師”不同,分級擴孔采用單向掘進形式。
“擴孔完成后,拖管設施從高新區一側將預制好的2.06公里待鋪設管道一次性回拖至倉山區一側,正式完成江底管道鋪裝。”工作人員介紹,整個鋪裝過程須在勻速下完成,耗時2天左右。
闖關奪隘“游龍”過江
江底施工、長距離穿江,飛鳳山水廠至高新區過江供水管道工程對于市自來水公司建設者而言,是一次風險重重的挑戰。為此,項目團隊凝心聚力,闖關奪隘,最終管內直徑1米的供水干管似游龍般成功過江。
“穿江距離長,是項目建設的第一道關。”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定向穿越及回拖的長度達到2.06公里,為此項目施工方以1.03公里為單位分兩段制管,中間僅需1次焊接“合二為一”,避免因焊接時間長增大管道過江施工風險。
地質條件復雜,是建設者面對的第二道關。據了解,管道穿越的烏龍江地質含中砂、淤泥質土夾粉砂等,條件復雜,孔洞施工時容易發生冒漿、漏漿、塌孔等現象,這對導向孔掘進施工時使用的泥漿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鉆頭噴嘴往外噴射的泥漿,可為鉆桿降溫、潤滑便于鉆頭作業,更重要的是增強對孔洞孔壁的保護。”項目負責人介紹,為此,項目施工方在過江水域進行水樣采集,并開展泥漿制作試驗,確保制作的泥漿性能可以很好地滿足工程需要。
沉降風險也是項目建設者面臨的一道難題。穿越線路途經的三環路和閩江南、北防洪堤,均為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為此,項目施工方通過建設保護套管并設置沉降觀測點進行實時監測,有效防范道路及防洪堤沉降。
設備性能要求高,是項目建設需要闖過的第四道關。針對長距離穿越難點,項目施工方在出土點采用了1000噸回拖力的主鉆機,在入土點采用了500噸回拖力的輔助鉆機,同時采用了800噸回拖力的推管機,3個機械“大力士”坐鎮,共同完成長距離、大口徑管道的穿江作業。
力爭6月底通水高新區
“在過江管道成功穿江后,目前我們正在抓緊開展最后掃尾工作,盡快實現飛鳳山水廠與高新區的供水管網互聯互通。”項目負責人介紹,預計6月底前,飛鳳山水廠至高新區供水管道將具備通水條件,正式投用后可為高新區每日提供5萬噸高品質飲用水。
這是一條增添發展活力的過江供水管道,它的一頭是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深度處理水廠飛鳳山水廠,日供水能力達30萬噸;另一頭是高新區,這里發展日新月異,各類人才和創新資源加速集聚。
“高新區現狀供水規模已無法滿足區域發展與建設需要。”市自來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飛鳳山水廠至高新區過江供水管道工程通水后,將實現主城區與高新區之間供水的互聯互通,為高新區供水安全再添一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