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L型書立原理”控制漫水。速裝式防汛椅以水治水,穩固可靠,安裝效率高。
3)“有益摩擦原理”控制流水。便攜式防汛帶利用蓄水重力產生的地面摩擦力,實現防汛帶定位擋水或導水。
4)獨特的密封結構設計。移動式防洪閘采用異型結構鋁合金材料制成,密封條采用橡膠材質經模具一體化成型,密封性能較好,整體可承受較高水頭。
5)產品采用模塊化設計,可實現快速布設及移除。各產品已實現系列化定型,操作簡便,互換性好。
(2)應用推廣情況\
城市防汛系列新產品快速研發,快速轉化,快速推廣,四年時間內完成應用轉化項目60多個,包括防汛帶315套,防汛筒265套,防汛椅700多塊,防洪閘1000多組。
防汛新產品的推廣應用,明顯改善各下凹式橋區、低洼路段的積水問題,避免由于大量積水造成的斷路、交通效率降低、地下空間淹泡等情況發生,減少了封路斷路、車輛故障、人員傷亡,降低了經濟損失。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城市防汛系列新產品四年時間完成應用轉化項目60多個,實現銷售收入近500萬元。
新型防汛產品的開發應用,有效解決了城市公共區域雨水淹泡、污水外溢影響人們交通出行的問題,降低了生命財產損失的風險,同時顯著提高了防汛工作的生產效率、降低了操作者的作業強度。
新型防汛產品的推廣應用,為國內防汛工作提供了新工具、新思路、新理念,有利于推動國內防汛工作的不斷進步。
城市防汛系列化新產品得到北京電視臺、《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晨報》、《首都建設報》、《勞動午報》等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密集報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項目簡介
為解決傳統技術存在的問題:如無序控制、無物聯網智慧系統,人工手動操作存在協同性差、操作遲緩、運維成本高、缺少大數據的支持等,該成果增加自動化和智能程度,完整的應用于清污分流的智能分流井、調蓄池及河道流域協同的控制系統及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實現分散自律、調度集中的目的。適用于流域排口和黑臭水體治理,利用物聯網或其他網絡方式接入系統,對全流域、全方位進行監控。
2、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高并發技術,采用IOCP地址池技術高并發方案對下級被控設備進行快速的運行參數采集和運行的遠程控制,信息交互速率100ms/次。比現在常用NB-iot和mqtt的穩定性和速率要高很多。
2)自建網絡穿透技術方案,使被控設備或信息傳感器能夠穿透任意網絡而不局限于固定IP地址定位。相對與VPN建網的方式,穩定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
3)建立管道三維建模技術,能夠生成任意管道系統模型,便于后期的維護,其中加入邏輯建模和空間建模方式,使得普通計算機和手機也能夠獲得相應的信息。
4)建立網絡api第三方接口,便于第三方平臺接入,并對第三方行為進行監視。
5)建立智慧運維APP系統,對各地項目的運維進行管理。
6)建立較好的人機交互UI能夠便于調度中心的及時處理報警及其他工作。
7)完善的檔案管理系統,對報警、操作記錄、數據的歷史記錄較好的保存。
8)建立自動點檢模式,能夠在汛期前自動對關鍵設備進行點檢,形成報表。
(2)應用情況
該平臺適用于廠網河湖岸的流域排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利用物聯網或其他網絡方式接入系統,對全流域、全方位進行監控。目前全國建立400多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均納入到SCADA 系統,總產值超過3億人民幣,典型應用在湖北的湯湖、萬家湖流域和南京的五一河、南農河流域。
(3)經濟、社會效益
平臺的推廣使用,構建了智能管理的集成平臺,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智能管控系統,實現了排水系統中的分流井和調蓄設施、污水處理等設施的集中高效管理,促進了資源優化配置。
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研發水廠智能投藥管控技術,突破異常數據對模型應用限制的技術難題。將南水水源主力水廠上百萬條的數據激活,成功研發出兼顧凈水工藝優化運行和管網穩定性的智能投藥管控技術。首次構建了以雙藥(FeCl3、PAC)絮凝為核心的混凝劑智能投藥模型;開發了以兼顧除藻和管網穩定性為核心的氧化劑精準控制模型;并創新性根據機械加速澄清池運行復雜性的特點,開發沉降比自動分析裝置,提高了數據的時效性和模型的響應度;研發了集數據治理與模型預測于一體的智慧水廠精準投藥及數據治理管控平臺,突破異常數據對模型應用的瓶頸。
2)構建了以超濾膜污染控制及消毒為雙重目標的紫外前置工藝,拓展了紫外的應用范圍。揭示了紫外-氯聯合消毒對維持供水管網穩定性的作用機制,首次提出凈水消毒時效性作為評價給水系統生物安全性的指標。揭示紫外-氯聯合消毒條件下對管網腐蝕的控制機理。進一步提出紫外-超濾-氯消毒組聯工藝,突破超濾膜污染控制難的技術難題,通過對調紫外和超濾單元順序創新性提出紫外-超濾-氯消毒新型組聯適用工藝,打破紫外線消毒功能的傳統認知,實現工藝單元之間的深度融合。
3)研發了基于多水源的管網“黃水”發生的風險識別及控制措施,突破供水管網不可視性和空間差異大的限制。建立基于水源水質變化的管網水質風險預測評估體系,提出了原位模擬水源切換條件下管網水質穩定性的方法,并設計開發了成套可移動式設備。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適性推廣意義的綜合性水質腐蝕性和水質差異度判定指數,克服了依靠管垢形態組分表征來判斷管垢穩定性的局限性,可用于管網水質敏感區快速識別判定,并已納入《室外給水設計標準》。提出可在水廠實際應用的管網水質保障措施。
圖 管網水質保障技術方案
(2)應用情況
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北京市多個水廠、市區管網和自備井水源置換過程中,為北京市優質供水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項目成果可在類似地區推廣應用。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項目成果是以保障城市用水需求為導向,聚焦首都供水亟需解決的難點問題,研發的面向管網水質穩定性的廠網系統調控關鍵技術,是確保北京市南水北調水源“用得好”目標實現的社會公益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將具有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