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菌株(SND5)生物脫氮除磷:新加坡的新嘗試

圖. 何建中副教授 (左) 和王慶坤(右)的合照 | 圖源:新加坡國立大學
同時脫氮除磷的細菌?大家都知道,傳統的脫氮工藝通常需要有獨立的缺氧區和好氧區,而且要對兩個區的pH進行調節,一般要對好氧區投加NaOH補充堿度,而要對缺氧區投加HCl降低堿度。






于是他們取污水廠的污泥放入含有硝酸鹽和乳酸(碳源)的反硝化溶液里,然后取部分培養物轉移到裝有瓊脂的瓶中,繼續用反硝化液來培養(還額外添加NaHPO4)。經過48小時、30℃的培養,他們看到瓊脂培養基上長出了一些粘稠乳狀、直徑在2-5mm的淺黃色斑點。
研究團隊取部分斑點進行基因測序,結果顯示,16S rRNA的基因與 Thauera 屬最為相似,而且與 Thauera sp. 的序列相似性最高 (99%)?;谏鲜鼋Y果,他們將該菌株確認為Thauera屬的新成員,并取名為SND5。

傳統的氨氧化路徑是這樣的:

SND5的氨氧化路徑是否有別于傳統過程呢?他們將這個問題轉化成SND5的氨氧化是否用到羥胺 (NH2OH)這個中間物。為了驗證這個問題,他們在一個封閉系統里,用羥胺作為唯一的氮源來進行測試(加入純氧)。
結果顯示,封閉系統的羥胺和乳酸都有所減少,說明SND5可以將羥胺作為單一氮源。然而,在氨氧化的過程中,他們卻沒有檢測到羥胺,而且氨氮的去除率和開放系統相當,同時也沒有檢測到一氧化二氮(N2O)。
他們用Bruce Rittmann教授和Perry McCarty教授在2012年曾借助熱力學反應式指出:從氨氧化到氮氣之間轉化,理論上是可以只用氧氣作為電子受體,不需要N2O作為中間產物。所以王博士認為,SND5的氨氧化路徑可能是這樣的:
NH4+ → NH2OH → N2
基于以上發現,王博士指出,相比傳統硝化/反硝化方法,用SND5來脫氮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減少N2O的產生,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王博士還提到,其實SND5并不罕見,他們的豐度數據顯示,在世界各地的污水廠都能會找到SND5的身影,說明其實SND5早就存在,只是我們現在才真正發現了它。

研究團隊也嘗試回答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城市污水的處理能用到SND5嗎?他們在新加坡的一個IVP污水測試廠對三種不同進料模式分別進行了測試。



新加坡團隊的發現再一次顛覆了我們對生物脫氮除磷的認識,也為日后更多的工藝創新提供理論基礎。那么用SND+anammox的單個菌種來處理市政污水的設想是否行得通呢?我們期待他們日后更多的研究來揭曉。
對他們的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回看王博士報告的完整視頻:
參考資料
https://news.nus.edu.sg/a-new-multitasking-microbe-to-purify-wastewater/
https://hal.archives-ouvertes.fr/hal-01883538/document
https://vtechworks.lib.vt.edu/bitstream/handle/10919/103073/Klaus_SA_D_2019.pdf?sequence=1&isAllowed=y
https://www.asianscientist.com/2020/12/in-the-lab/thauera-snd5-nitrogen-phosphorus-wastewater-treatmen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3135420308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