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水質 保全文物 | 上海市政總院擔綱百年楊樹浦水廠深度處理改造任務
在楊浦濱江,坐落著一座“英式城堡”
它就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
上海楊樹浦水廠


從90年代起,
上海市政總院陸續承擔
楊樹浦水廠多次改造升級任務。
今天,總院再次接過歷史的接力棒,
肩負起楊樹浦水廠深度處理EPC總承包項目,
為總院即將到來的65周年華誕
獻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賀禮。
上海楊樹浦水廠始建于1883年,占地面積約18萬㎡,目前日供水能力140萬m3,是我國供水行業建廠最早、生產能力最大的現代化自來水廠。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08年的楊樹浦水廠

標志性煙囪保留至今
既保證水質,也保全文物
楊樹浦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工程,原水取自長江青草沙水源地,按總體規模120萬m3/d進行整體布局,工程包括新建84萬m3/d深度處理系統和排泥水處理系統,并對現有設施設備進行改造。
新建、改建過程中,如何在滿足工藝的前提下,將其原有的歷史風貌保留,成了重中之重。為此,總院特地對整個水廠進行三維傾斜攝影,獲取整個場地立體模型。每次向文保局匯報時,就展示水廠三維模型輔助講解,不同角度可任意旋轉、縮放,予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這直觀的展示讓再專業的匯報也變得簡單,再生澀的名詞也變得形象。

三維立體模型,真實觸手可及
項目前期策劃時,總院確定了“水質保證、環境保護、運營保障、文物保全”的基本原則,具體實施時,則以“兩個務必四個堅持”為工作準則:
新增設施務必與歷史風貌和諧統一、
擴容改造務必與文物保護無縫銜接;
堅持深度處理和常規處理協同發展、
堅持工藝提質和供水安全統籌規劃、
堅持正向設計和信息模型水乳交融、
堅持硬件更新和軟件升級相輔相成。

水廠內年齡最大的建筑物,現作為水質檢測中心使用

出水泵房,窗戶上記錄著它出生于1921年
楊樹浦水廠供應著楊浦、虹口、普陀、閘北、寶山等五區近200萬市民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廠區內既有生產設施與百年歷史保護建筑縱橫交錯。在設計時,總院設計師們經常爭的“面紅耳赤”:工藝專業追求更高的水質、更低的能耗,建筑專業堅持對歷史建筑的尊重和還原,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中,總院設計師們不斷調整總體方案,盡可能讓現代技術和歷史沉淀完美融合。

是技術迭代,也是工藝進步
由于是原址改造,楊樹浦水廠地下障礙物(老舊基礎、水池池壁、圍護及地下管線等)眾多,許多現狀水池外圍還有一個更“老”的水池,且由于年代久遠,結構型式、樁基型式,埋深、壁厚等具體情況不明,資料也不全。目前,可追溯最早的資料是1935年英國人的設計圖紙。

珍貴的設計圖紙,1935年英國設計師手稿

廠區內百年建筑隨處可見
由于水廠的構(建)筑物在使用、運行過程中,經歷過多次改建、翻建和加固,許多當時的資料也都沒有留下來。設計人員在總院、水廠和城鄉檔案館等多處,盡一切能夠收集的資料,甚至走訪已經退休的老員工。圖紙不清楚、現場與圖紙不符的,就現場踏勘、測量,一次不行,就再來幾次,反復驗證,確保掌握第一手最準確的資料。

故紙堆中求真知,踏破鐵鞋尋確實
可以說,本次水廠深度改造的建設過程就是一個個建(構)筑物的更新過程。現有廠區內的既有建(構)筑物緊鄰,基坑周邊情況復雜。總院根據基坑特性采用了拉森鋼板樁、SMW工法樁、咬合樁、MJS止水帷幕……不同的基坑圍護形式,基坑圍護費用占到項目總投資的25%左右。
如何實現技術上可靠性、經濟上合理性和施工上可行性,總院多專業聯動,項目經理提前介入,與設計師、造價師緊密配合,將各種可行的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選,找到與之最匹配的最佳施工方案。

△ 上世紀,設計施工圖全靠手工一筆一劃繪制。

△ 新世紀,圖紙全面電子化,楊樹浦水廠也打上中國設計師烙印。

△ 信息時代,繪圖軟件高速發展,總院工程工藝的創新也同樣未停步。

英國吊機和舊出水管

我們的吊機和新出水管
楊樹浦水廠見證了中國近代工業百年歷史,總院有信心,有能力,秉承“國家隊”“創新”“工匠”基因,讓百年水廠重新煥發更加生機勃勃的生命力,為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做出新的貢獻!
